
抑郁症患者服药效果欠佳的常见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的增大,近些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明显增高,来医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也在逐年增多。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自我调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许多患者经过适当自我调整或治疗后,抑郁症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但是有部分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欠佳,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不好。那么,抑郁症服药疗效欠佳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有其生物学的致病因素,即很多抑郁症患者是因为身体的某处存在缺陷,例如中枢神经系统中某一种或几种神经递质分泌不足,导致了长期而持续的抑郁情绪。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来改善。但是这种身体方面的缺陷,按照目前的医学水平却无法确切的检测出来。另外,目前抑郁症发病的生物学致病因素目前还不明确,也就是说,现在还没有发现抑郁症确切的生物学致病因素。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没有针对病因治疗的特效药物。所以,有部分抑郁症患者单独服药治疗效果欠佳,有个别患者即使换药、合并用药治疗,效果也不好。这是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研究不够深入导致的抑郁症疗效不佳的原因。
其次,抑郁症的发生还受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在遭遇了非常糟糕的事情之后出现了抑郁的情绪,但如果患者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或者他身边没有足够的亲朋好友帮助他一起度过难关,自己平时看待问题比较消极,对负性生活事件没有恰当的认识和处理,那么,患者的抑郁情绪就不容易得到缓解、消失,这类抑郁症患者如果单纯服药治疗的话,效果也并不理想。所以,对这种存在明显心理、社会因素的患者,通常需要药物结合心理干预,抑郁症的疗效才会比较好。
再次,很多抑郁症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不好,很多患者认为抑郁症不是病,不需要治疗,自己调整一下就会好起来;或者讳疾忌医,患病后不好意思来医院治疗,不好意思寻求他人的帮助;还有部分患者经过短暂的治疗后疗效不佳,对医生和自己丧失了信心,不愿继续治疗;或者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害怕药物给自己带来明显的副作用,服药的剂量不够,服药时间不长就自行停药,没有达到抑郁症治疗的“足量足疗程”的原则。这些都是导致抑郁症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很多抑郁症患者并非单独罹患抑郁症,他可能还存在身体方面的疾病,例如可能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或颅脑肿瘤等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这类患者的抑郁情绪与他的躯体疾病密切相关,如果单纯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者抑郁情绪容易反复。所以,临床医生在确诊抑郁症的时候要做一些身体方面的检查,排除这些“器质性疾病”。如果抑郁症患者患有这些疾病的话,需要同时进行治疗。有的患者,在身体疾病治疗好了之后,抑郁情绪就会自然缓解,这种情况下,抗抑郁的治疗就没有必要长时间进行了。
还有的患者认为抑郁症的“亚型”对治疗会有比较大的影响,这个有一定的道理。例如,心理治疗对“反应性抑郁”较为重要,“内源性抑郁”对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佳。但是,在现在的抑郁症治疗指南和教科书中,已经淡化了抑郁症“亚型”的概念,因为它们的治疗方法没有太大的差异。实际上,不论哪种“亚型”的抑郁症,自我调整结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是抑郁症的最佳治疗方案(少部分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能还需要物理治疗),不同“亚型”的抑郁症的治疗只是在侧重点上有不同而已。
有的患者担心医生将“焦虑症”诊断为“抑郁症”,导致出现治疗效果不好的情况。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没有太大的差异,临床上治疗焦虑症的药物和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是一样的。这两种疾病的心理治疗的方法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最后要指出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部分“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不好,有可能他并非单纯的存在抑郁的症状,而是他可能既往存在躁狂或轻躁狂的情绪,这类患者实际应该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但是患者的这种“躁狂”或“轻躁狂”的情绪状态容易被患者及家属忽视,甚至临床医生在诊断时也可能忽视,从而造成误诊,导致抑郁症状治疗效果不佳。所以,具有抑郁情绪的患者要注意自己以往有无持续4~5天以上的情绪高涨,自觉头脑灵活,自我评价过高,精力充沛等情况,在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生,以免误诊。因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和抑郁症的治疗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
本文是郭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