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近来“渡过”群里的妈妈们自己也开始吃草酸和劳拉-
近来“渡过”群里的妈妈们自己也开始吃草酸和劳拉如果父母及其家族没有抑郁或双相病史。孩子患抑郁,母亲也急成抑郁。有研究发现,家族内的抑郁不但表现相似,而且服抗抑郁药的有效品种也相似。即孩子用什么药效果好,母亲用什么药倾向也好。母亲可参照孩子效果好的药物服用。不要横向盲目参照,A母亲服艾司西酞普兰效果好,B母亲、C母亲都来服艾司西酞普兰,这样,疗效的变数就大了,因为她们来自不同家族,对药物反应的变异性大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母亲用某种抗抑郁药效果好,能不能推荐给孩子呢?倒不是不能,但孩子效果也同样好的机率就下降了,因为抑郁或双相障碍发病年龄越小,越提示是内源性的,病情越重,越难治,预后越差,而抑郁的母亲发病年龄较大,至少35岁以上吧,往往是外源性的(看孩子的病治不好急的),病情较轻,较好治,预后较好。某药治疗较轻的病有效,再去治较重的病,胜算就下降了。
喻东山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1月29日50
0
0
-
面对服药过量在抢救的病人,妈妈却说,“这个儿子我不要了。”
对反复发作的双相障碍和抑郁症病人,越来越多的父母通过渡群的学习,选择“理解和陪伴”,“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积累一系列双相障碍和抑郁症的知识的,否则你没法理解病人为何那么“作”,这么懒、这么败家性乱花钱,这么动则不讲理、发脾气、摔手机、动则服药过量或跳楼,你将你家病人与周围正常的同学比,越比越伤心,越比越绝望。你要是加入渡过群,则你能遇到许多与你家病人大同小异地的人,这时,你心里才会平衡,原来不是我一家这样惨,这么多人家不都这样惨吗?人家有的病情比我家重,不也在扛着吗?通过这一比,还感到小小的安慰感。有没有对病人选择放弃的家长呢?我今天就遇到一个,17岁男性双相障碍病人服药过量,送医院抢救期间,听医生说准备转ICU(ICU花费高,一天1万元),病人妈妈就说,“这个儿子我不要了。”病人听到后心里很难过。我们对别人说极端的话、做极端的事,不要立即愤怒,立即站在道德制高点横加指责,因为指责别人、又没有技术含量,人与亦云,这是庸人最喜欢干的事。越是说极端的话和做极端的事,就越有它极端的理由。“这个儿子我不要了。”一种可能是被儿子的病磨够了,这与没有在渡过群中见过同类的病情有关,扛不下去了;第二种事家境贫寒,确实难以承受ICU的高额费用,第三种是自己就有神经症或抑郁症,对儿子的药物中毒选择放弃和回避。这都是她的苦衷啊。
喻东山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1月28日152
0
2
-
氯硝西泮有可能加重幻觉吗?
氯硝西泮在过量使用时,降低警醒度,持续进入催眠相,这时易引起幻觉(通常是视幻觉);平时的治疗量背景下,不会引起幻觉。精神分裂症的持续性幻觉,用氯硝西泮治疗量无效。只有在嘈杂环境下、焦虑背景下诱发的幻觉,即由警醒度升高诱发的幻觉,用氯硝西泮降低警醒度,可减少幻觉的发生。
喻东山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1月25日54
0
0
-
孩子高三,确诊抑郁症,是先看病呢,还是先参加高考呢?
孩子高三,确诊抑郁症,很多家属会对治疗有所顾虑,担心药物副作用,而选择先参加高考。但是家长却忽略了抑郁症本身对孩子高考可能带来的影响,就算孩子能够勉强坚持到高考结束(有很多孩子根本没有办法坚持到高考结束,而选择中途辍学),整个高考的备战期间都是非常痛苦的,而且会影响孩子高考备战期间的学习效率,对于孩子考取理想的学校无疑是没有任何好处的。然而在医学上,越是特殊时期(高三、初三等),越建议家属和患者积极的面对,该心理治疗心理治疗,该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其实,治疗和上学是可以同步完成的,并不是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抗抑郁药物用药早期有些人不舒服,比如:恶心、腹泻、便秘、头晕、头痛等,但是,不用紧张,不用担心,一般这种不舒服不会长期存在,大概十天左右就会慢慢好起来,一定要坚持哟,如果不舒服明显,可以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平台与我取得联系,帮助您调整方案或加药对症处理!
卢和丽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1月23日232
0
0
-
抑郁症或双相障碍脑CT显示脑沟脑裂略宽,意味着什么?
首先,做脑CT对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没有诊断价值,大部分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脑CT是正常的。其次,如果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病人做脑CT,查出脑沟脑裂略宽、脑室扩大,提示有轻度脑萎缩,对该病的诊断并无影响,但因有了器质性改变,该病就相对难治,预后较差,病情较重,趋于慢性化、或更频繁地反复发作。但你不能反过来说,脑CT正常的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就一定好治,预后就一定好。
喻东山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1月20日265
0
0
-
抑郁症,你需要了解的求助常识
对大多数人来说,得了病,用不着知道具体怎么治,只要看医生,听医生的话就好。但是抑郁症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有不同的「医生」,不同的「治疗」手段,网上还有不同的言论。到底该不该看医生,该看什么医生?自己调节是不是也可以?这方面一直存在比较多的误解。 所以,我想换一个简单点的题目:一个普通人,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他怎么去寻求专业的帮助?我介绍一点我知道的情况。请注意我这个说法:不是「得了」抑郁症,而是「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人要「确定」自己得的是抑郁症,就已经需要一种专业服务了,叫诊断。理论上,一个人只知道自己不舒服,情绪不好,「感觉不对劲儿」,但他没法确定自己是不是得了病。有人上网看文章,做问卷,说自己得的是抑郁症。这个结论不一定可靠。可靠的结论,必须去医院精神科,请专业的医生下判断。所以怀疑自己得抑郁症的,先去看医生。这是第一步。医生认为我是抑郁症,这叫诊断。拿到这个诊断有什么用?代表着医生认为,我的痛苦很大概率是有医学解释的,可以尝试医学手段的帮助。有人很害怕被诊断为抑郁症。要我说,应该反过来,诊断代表我是可以治疗的,这是好事。我因为痛苦去看医生,假如医生说,不是抑郁症,回去吧。我一样痛苦,而且这份痛苦还无药可医,不是更糟吗? 痛苦的人常有,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医学的帮助。正规的医学治疗,不管别人怎么说,从数据来看,多数是有帮助的。医学集合了目前被证明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是生物化学方法,包括吃药和MECT治疗。广义地讲,也包括心理治疗,这个我们后面再讲。 目前,主流的治疗还是吃药。针对抑郁症状的药物有很多种。据我所知,医生刚开始也不确定哪种药最适合你,也需要尝试。有的人吃第一种药就见效了,也有的人要换好几种药。所以要跟医生配合,刚开始的时候隔一两周就去复查。有的人看一次病,开了药回来吃一段时间,效果不好,觉得医生帮不到他,自己就放弃了。这是很可惜的。如果他了解这个知识,多试几次的话,产生效果的机会就会大很多。 所谓效果,不一定是奇迹般的治愈。一个人吃了药,立刻神清气爽,浑身是劲。——出现这种情况,小心,可能是转成了躁狂。据我了解,好转的过程一般是缓慢的,小步叠加的。吃完药可能没有太大感觉,或者变好一点,不像最难受的时候那么难受,或者也难受,但是难受的时间短了一点。这就是药物在起作用。当然了,也有人是对药物完全没反应的。 抑郁症当中最难受的一段时期,叫做抑郁发作,短的有几天,长的可能有几个月。我们知道一个人心脏病发作的时候很危险,需要马上治疗。度过这段时间以后,他还有潜在的风险,但可以过基本正常的生活,只是最好在生活方式上注意一些。抑郁症的病程有一点类似。它在抑郁发作的时期非常危险。医学治疗可以帮助他度过这段时期。之后他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同时有复发的风险。他就要在生活方式上特别注意一些,降低这个风险。网上有一些说法,会让我们对这个过程造成误解。有人说,我抑郁过,当时不懂,也没吃药,后来自然就好了。还有人说,医生让我吃药,我没吃,我就通过自我调节,跟朋友聊天,或者看书,书上讲了一句话,我一下想通了,抑郁症就痊愈了。所以医生没有用,得了抑郁症也不用吃药,靠自我调节就好。我要说一下,他们说的有可能是真的:一来,有些人没有看医生,他以为自己抑郁了,但其实并不是;二来,任何疾病都有不药而愈的概率。所以那可能是少数幸运儿的经验。你要赌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吗?那个概率很低,风险又大,我们赌不起。吃药当然也是赌,不一定能好,但好转的概率无论如何高于自愈的概率。这是有大量临床试验证明的。你可以不相信医学,但你最好相信统计学。为什么这些幸运儿的故事流传这么广呢?搞得生活中处处都是「不吃药也能好」的奇迹。很简单,这些故事迎合了大众的心理期待。我们忌讳吃药,所以我们更愿意听到那些「不吃药也能好」的传说。 如果我生了病,医生告诉我要做手术才能好,而朋友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也得过这个病,练气功就练好了。我肯定愿意信这个朋友,练气功。但愿意归愿意,成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得看数据。相信一个东西,不要只是因为「你愿意相信它」。 现在我们来说一下心理咨询。这方面的误解就更多了。有人说「吃药不治本,要做长期心理咨询才能根治抑郁症」,还有人说「吃药有副作用,心理咨询没有副作用」。这是最大的误解:心理咨询是用来治病的——错!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经常被人拜托,得了抑郁症,能不能给他做咨询?每一次我都说:生病了就看医生。心理咨询不是医学服务,无法承诺能起到治病的效果。的确,可能有效果。抑郁症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心理学的方法会有一些帮助。能治病的心理学方法,叫心理治疗。它和心理咨询又是不同的概念。我们俗称的心理医生,应该叫心理治疗师。 在中国,按照《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心理治疗都在医院里进行,受医学体系的监管。如果医生判断病人需要做心理治疗,会让他们在医院购买这种服务。它跟药物一样,是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心理咨询不一样。在中国,凡是你在医院之外获得的心理学服务,都只能叫咨询。它是什么概念呢?它不属于医学,不能诊断,也不能治病,只是帮助来访者在日常的生活和关系范畴内做一些改变。可以类比成健身,或者食疗。对健康有没有帮助?肯定有一些。也有人通过健身,身上有些小毛病的,慢慢就好了。但你要是真的得了大病,就不要指望只通过这些方法就能治愈。 得了抑郁症,可不可以做心理咨询?可以。但心理咨询师不承诺它有治疗作用(如果有谁在医院外面提供心理服务,同时声称可以治病,你可以起诉他)。那心理咨询可以帮抑郁症患者什么忙呢?举个例子来说,我有一个来访者,在医院诊断抑郁症,现在一边服药,一边还在学校学习。她做心理咨询,是因为她得病之后压力很大,想找一个人聊聊。我们最近聊的话题是,她不知道怎么跟父母谈起这个病,她想改变跟父母的这种关系。这是我们咨询的一个目标。我们不治病,只是讨论这个病对她和父母的关系有什么影响。假如咨询有效果,她跟父母可以谈论这个话题了,病就好了吗?不一定。如果真的好了,也是因为医生的治疗起到了效果,跟心理咨询关系不大。当然你要说,她跟父母的关系改善了,可能对她的治愈间接地起到了一些促进作用,那也有可能。但它最多只是促进作用。看书也有促进作用,聊天也有促进作用,运动有促进作用,休息有促进作用,心理咨询也有促进作用。它们都不是治疗。 如果病人度过了抑郁发作期,想在平时做心理咨询,改善一下情绪状态和人际关系,起到保健的作用,完全可以。就像一个慢性病患者平时接受食疗,对他是有好处的。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必需品,更何况做咨询的成本那么高,不是所有人都承受得起。如果还在抑郁发作期,不去医院,不吃药,也不接受医院里的正规心理治疗,只想通过外面的心理咨询来治病,那就非常危险了! 但出于各种原因,很多人排斥医院里的治疗,反倒幻想着非医学的服务更有效,甚至更「安全」。总有人会说他们通过心理咨询治好了抑郁症,这种故事永远不缺乏市场。甚至有一些胆大的心理咨询师,不怕被起诉的,会宣称自己就有这种能力。——不要轻信。那就像有人建议你通过食疗和健身来治疗急性病一样。不值得冒这种险。 好,时间差不多到了,我不知道说清楚没有。可能还是有点乱,但我想到的差不多就是这些。诚实地说,对抑郁症这种病,现在我们了解得还很少。上面这套程序,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有用。只是以目前这个时代的知识来说,这是相对最有保障的一套程序了。只能先用它。有时候想一想,这个时代得抑郁症的人也是很不幸,得病已经够难受了,还没有一套理想的治疗方案,只能让他们反反复复地试错,经年累月受折磨。但这是现实。现实很无奈,不过,在现实的基础上努力,总比沉浸在「可以轻松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的幻想中要好。 最后,把刚才讲的内容再做一个总结: 1,怀疑自己有抑郁症,第一步,去医院诊断。 2,诊断是抑郁症,就听医生的话,该吃药吃药,该复查复查。要坚持一段时间才有效果。不管有多少人告诉你,医学还不成熟,也不管有多少人传说,不看医生就能治好病。你要相信医学已经是目前被检验过的,最有效的方法。 3,如果要做心理治疗,在医院做。 4,医院以外的心理学服务(心理咨询),都不治病。有钱有闲的人,在接受医学治疗的同时可以多一种尝试,可能有一些促进作用。 5,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的自我反思,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的文体活动……都可能有一些促进作用,都不治病。 6,不在抑郁发作期,各种方法都可以试试。一旦抑郁发作,不要抱有幻想,选择医学。 谢谢大家。这些知识请转告给身边有需要的人。
易凡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1月18日131
0
0
-
自言自语属于抑郁症还是精神分裂症?
在临床上,其实有些时候单一的疾病并不一定能够很快明确到底属于什么疾病,大部分疾病的诊断都是需要符合该疾病所需要发到的症状学标准,也就是说需要有一组症状来最终确定。有些人有自言自语的习惯,这种人虽然少,但是,在临床上还是能见到的。这个时候可能就不考虑是一种疾病了。自言自语可能是幻听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患者的世界里面,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有人跟他对话的,所以外界的表现形式就呈现为自言自语)。在临床上可以出现幻听的疾病是比较多的,比如:抑郁症严重的时候也是可以出现精神病性的症状,也可以出现自言自语。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就更可能出现自言自语这个临床症状了。除了上面两个疾病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也是可以出现精神病性的症状的,也就是说也可以出现这样自己的外在表现形式。温馨提示:单一的症状在临床上价值相对是比较有限的,想要考虑患者处于病态还是正常的反应,更多的还是需要捕捉患者身上有没有其他比较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卢和丽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1月10日317
0
0
-
抗抑郁药物对神经细胞的再生作用
都说人的脑神经细胞不能再生,特别是抑郁症对脑神经的损害作用非常大,有时是致命损害,长期反复抑郁症发作最终会导致患者前额和海马区不可逆性损害,抑郁症发作越多,程度越重,这种损害越严重。抗抑郁药物的治疗作用之一就是促进受损神经元再生,用药时间越长,这种恢复越好,从而达到痊愈
孙玉涛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1月09日176
0
1
-
安非他酮多少mg以内不会导致焦虑?
问:安非他酮多少mg以内不会导致焦虑?答:安非他酮是提高警醒度的,警醒度过高就引起焦虑。对于基础警醒度低的人(例如思睡的抑郁症),可能用较大的剂量(例如逐渐增至300mg/d)也不会焦虑;对于基础警醒度高的人(易感焦虑和失眠的人),用一点量(75mg/d),就可能引起焦虑。
喻东山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1月08日110
0
0
-
手抖是抑郁症严重的表现?!
手抖并不是抑郁症严重程度的衡量标准。抑郁症的患者确实可能出现躯体症状,如心慌、胸闷、手抖等。这种躯体症状并不一定是抑郁症严重的标识,但是作为患者来讲,常常更加重视躯体症状,没有那么重视心理症状(比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始终认为心病心药医就好了,面对这些躯体的症状则更加的关注且更愿意到医院寻求专业医生(非心身医学科医生,如:心血管内科、内分泌代谢科等)的帮助。有没有自杀的想法或者行为常常作为衡量抑郁症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准。另外,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是看诊断抑郁症症状学标准(分为核心症状和附加症状)的两目数来定的。在抑郁症严重程度纬度,患者主观的感受非常重要。患者主观上感觉对其学习工作或生活的影响程度,可以作为临床医生评估他/她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卢和丽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1月04日181
0
0
抑郁症相关科普号

陈赞医生的科普号
陈赞 主治医师
宁波市康宁医院
心身医学科
2715粉丝41.8万阅读

喻东山医生的科普号
喻东山 主任医师
马鞍山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4482粉丝212.9万阅读

林伟成医生的科普号
林伟成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
879粉丝109.5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胡飞虎 主治医师南昌大学二附院 心身医学科
抑郁症 209票
焦虑症 136票
失眠 39票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情绪障碍等疾病的诊治和心理咨询。 -
推荐热度4.8陆小兵 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
精神分裂症 130票
抑郁症 119票
焦虑症 35票
擅长: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偏头痛、睡眠障碍、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等的诊断与治疗,特别对难治性精神病的治疗有一定心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妊娠问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见解,开展精神疾病患者的生育咨询。对精神疾病患者伴发的代谢性疾病(肥胖,糖尿病,闭经,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等)的临床处理有丰富的经验,专长精神疾病的饮食营养疗法。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
推荐热度4.6卢瑾 主任医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精神科
抑郁症 94票
焦虑症 44票
小儿多动症 38票
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学习困难,厌学,亲子关系冲突,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发育迟缓,孤独症等)、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儿童青少年早发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临床治疗及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