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腋下疼痛,原来罪魁祸首是它
陈**,中年女性,一年前患者出现右侧腋下疼痛,逐渐出现胸部以下麻木、肢体无力、走路不稳,大小便甚至性功能出现异常,辗转几家医院未能查出病因,期间做过针灸、理疗,但都疗效甚微。这次到我科就诊,行胸椎MRI检查提示T2-4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后,在我科行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T2-T4脊髓的右后外侧,长约3cm,呈哑铃型,脊髓受压变扁,分离肿瘤,切断肿瘤粘连紧密的神经根,分别全切硬膜下及硬膜外部分肿瘤。术后患者腋下疼痛、大小便情况较术前明显好转,肢体无力、麻木较术前有一定的改善,目前术后一周,正在我科积极康复中……









髓外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一半以上,大部分位于硬脊膜下,小部分可扩展到硬脊膜外,以脊膜瘤、神经鞘瘤及室管膜瘤最多见。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多源于脊神经后根,肉眼常表现为表面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瘤,实质性肿瘤呈粉红色,肿瘤可有囊变坏死,囊内液常呈黄色或棕色。载瘤神经没有明显的增粗,肿瘤常偏位附着于神经的一侧,和神经连接在一起。病理学上分为细胞型、丛状型、黑色素型。临床表现:早期多以神经根行刺激症状起病,随后出现脊髓压迫症的表现。首发症状多为疼痛,其次为步态不稳、肌力减退、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肿瘤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不能直接显示硬膜下肿瘤,可有椎管增宽吸收,椎弓根变薄,椎间孔扩大的征象。
CT检查:CT扫描有助于了解骨性解剖及椎体、小关节、椎板受累的情况,对于椎管闭合不全、复发性肿瘤的手术尤为重要。CT也可显示肿瘤钙化部分,重建图像可显示骨质吸收的情况及扩大的椎间孔。
MRI检查:MRI是明确神经系统肿瘤可靠的诊断方法。T1加权像可显示肿瘤与硬脊膜外脂肪间的关系,增强扫描后低信号的硬脊膜及脑脊液可衬托出肿瘤的边界;T2像上硬脊膜呈低信号,而肿瘤为高信号,因而可清晰地显示肿瘤与硬脊膜的关系。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肿瘤,为非脊膜来源肿瘤,故增强时脊膜不会有增强,瘤体常可因为囊变而显示为不均一信号。肿瘤可沿神经根长出椎间孔,相应神经根会增粗强化,轴位像上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起源。
诊断与鉴别
诊断:髓外硬脊膜下肿瘤的诊断,依据病史及体征,结合影像学特点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与髓内肿瘤、椎间盘突出相鉴别。
本文是张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