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炎热,小心“癣”找上门(体股癣、手足癣、花斑癣)
如何防止“癣”病,得了些“癣”病怎么办?
案例回放
前些时间,17岁的小琳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我的诊室,苦恼的说:钟医生,您给我小孩看看这膝盖上这一片疹子什么回事?好痒,好些时间了。之前看过医生,说是湿疹,擦了好多药膏也都不见好,反反复复!

我问道:擦过什么药膏了?
小琳妈妈:擦过皮炎平、艾洛松、青草膏……擦了药膏就稍微好些,停药又加重了!
我仔细看了看,皮疹主要表现为红斑 丘疹 丘疱疹,融合成片,边界较清晰,边缘稍隆起,上覆少量痂屑,其他部位未发现异常。
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资料信息、皮疹形态特征、诊疗过程以及治疗效果综合分析,决定给她做个真菌镜检,结果显示:真菌镜检阳性(+),追问病史,原来小琳同学喜欢宠物,经常抱着小区的那些小猫玩……
予口服+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2周后,最终治愈,随访观察1个月,无复发。
什么是“癣”?
癣一般是指体表浅部真菌感染,由于真菌侵犯表皮、黏膜、甲板和毛发所致的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感染、马拉色菌(旧称糠秕孢子菌)感染、念珠菌感染这三类。
※ 皮肤癣菌感染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我国皮肤癣菌的致病菌主要包括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须癣(趾间)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石膏小孢子菌等。皮肤癣菌常常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组织,根据感染部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灰指甲)等。
※ 马拉色菌感染主要包括花斑糠疹(花斑癣、汗斑)、马拉色菌毛囊炎等。
※ 念珠菌可引起皮肤黏膜的感染,尤其是口腔、乳房下、腹股沟、生殖器和指(趾)缝等部位浅表念珠菌病的发生。
为什么会得“癣”?
岭南地区夏季炎热、湿度较大,真菌更容易入侵皮肤,每到这时真菌性皮肤病患病率明显上升,就诊人数明显增多。
浅部真菌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癣家畜如猫、狗,或间接接触被患者污染的物引起;也可以由于自身感染;气候温暖、环境潮湿、经常接触碱性洗涤剂则更利于本病的发生。
部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有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容易发生真菌感染疾病。
发病率较高的浅部真菌病
由于浅部真菌病的病种多样,下面有限的篇幅主要介绍体股癣、手足癣、花斑癣这三大发病率较高的浅部真菌病:
体股癣
体股癣主要是指躯干、四肢、会阴部、臀部的浅部真菌感染。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红斑和脱屑,皮损呈圆形或者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中央趋于消退,常向周围扩展,皮损边缘可见红色小丘疹伴少量鳞屑。
股癣的发生常常是由于会阴部、臀部潮湿、闷热导致,易于真菌滋生,因此,肥胖、司机以及合并足癣、甲癣的患者易感股癣。

手足癣
手足癣主要是指掌跖及指趾缝之间的浅部真菌感染。由于手癣和足癣皮损表现有些差异,所以临床上根据皮损特征分为不同的分型。
手癣临床上分为水疱鳞屑型、角质过度型两种;而足癣临床主要有五种分型:水疱型、丘疹鳞屑型、浸渍糜烂型、角化过度型、混合型。不同的皮损形态与感染不同的病菌有一定的相关性。
足癣(足部真菌病)的病原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其中皮肤癣菌约占65%以上,酵母菌约占10%-30%,主要为白色念珠菌。
由于菌种的差异,治疗上抗真菌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反复的足癣,局部皮肤屏障破坏,易继发细菌感染,并发丹毒、蜂窝织炎等疾病,严重可以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花斑糠疹(旧称花斑癣、俗称汗斑)
花斑糠疹由于马拉色菌(旧称糠秕孢子菌)侵袭皮肤浅表角质层所致的慢性感染性皮肤病,而并非由于皮肤癣菌感染导致。
马拉色菌为嗜脂酵母菌,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表面,当局部潮湿、闷热、油腻时容易发病,主要表现为面颈部、胸背、上臂等皮脂分泌旺盛部位出现散在的棕褐色、淡红色、淡黄色或白色的圆形或类圆形斑,界限清楚,上覆细薄鳞屑,可逐渐扩大融合成片,病程较长或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局部皮损色素减退或脱失,恢复较为困难。

及时就诊很重要
切忌滥用药物
由于皮肤病病种多样,皮损形态复杂,需要病史采集,专科查体(皮损形态特征甄别),对原发性皮损以及继发性皮损(搔抓、冷热刺激、擅自用药或治疗不规范等导致)的各种演变还原。
医生通过借助显微镜、皮肤镜、伍德灯、皮肤病理等辅助检查,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最终明确诊断,精准治疗,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缓解,甚至治愈。
切忌擅自滥用药物导致皮损加重,或影响医生判断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增加治疗的难度。
生活小贴士
如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局部干爽舒适透气,勤换衣物。
2.不共用毛巾、拖鞋,洗脚盆、浴缸等定期消毒,内衣物、袜子分开洗涤、晾干或暴晒!
3.控制体重,注意饮食清淡,少吃高糖、煎炸、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4.尽量少接触宠物,饲养者定期给宠物体检,避免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
5.家族或群居多发时,一同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6.切忌擅自滥用药物导致皮损加重或影响医生判断,建议及时到皮肤科门诊规范诊治。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皮肤科
作者:钟鸣 编辑整理:宣教科
本文是钟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