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赵德喜 三甲
赵德喜 主任医师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脑病中心

冬至感言

1372人已读

2014-12-22,冬至,610,准时出发!

仰望天空,星星还在值班;回看住宅,只有两扇窗内亮着灯光。

我是早起一族,和我的学生一起去学习。

这是我们的约定,每个工作日650到我的办公室学习中医经典。

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说他六十刚入中医门,那是谦虚,但是,对中医的领悟多半来的较晚,我也如此。大学本科学习时对经典比较排斥,认为人类文明应该是不断进步的,后代总比前代强,只汲取离自己最近时代的知识就可以了。那时的经典是选修课,于是,对于经典,我“缺课”了。研究生时,我自认为学会了学习,买书、读书成为我生活的重要部分。入学之初,我去见任继学老师,问:做为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生,我该读什么书?老师说:读《类经》,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好好看药解那部分。我转身出来就去书店,买了这两部书,我有很好的执行力。《类经》上下两册,竖版的,看起来不太舒服。《医学衷中参西录》上中下三册,河北科学技术出社出版,这是个绝好的版本,以后想买来送给我的学生,却再也没有碰到,它也成了我的最爱,无数次我向学生、同行推荐,因为,张锡纯这部著作如小说般娓娓道来,却栩栩如生,情景生动,只要开始,一天不读都会心情不快,做为床头之书,再适合不过了。我还常把它做为出差之书,多次去北京,十点多的火车,七点半到车站,在上车之前,便可沉浸其中了。这部书中的观点、方法都根源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及温病学等经典著作,而且多有自己的参悟,它告诉我:经典还是必修的。读博士时,国医大师张琪教授像父亲一样和蔼,他给我们指点治病的思路,使我在目睹老人家治病所取得的良好疗效同时,感悟到了经典的力量,于是,经典的书籍也逐渐占据了我的书架。

当我主持康复疗区工作时,我就把背诵经典当成提高团队能力的重要方法,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人人过筛子,每天三条条文,为了不被年轻医生落下,我把条文存入手机,有时夜半醒来也默背一下,忘记了就可以打开手机看一看。一年下来,我们背完了四大经典的必背条文。回想起来,难则难矣,而我获益最多。因为,在后来的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考试中,我以吉林省第一名的成绩入选,而优才的学习,又给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优才项目安排每年两次、每次一周集中学习,全国的中医大家都来讲课,每次都有国医大师的内容,这是怎样的一场中医盛宴,我感谢国家给我们的机会,也感谢自己之前的付出。在一次次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大家治病的一招一式一法一方,更品味到了大家的成才之路。在南京学习时,国家大师徐景藩教授就说,他抄写过经典,每年年初就安排时间复习经典,而且学习经典要朗诵出声。可见,成才不是简单的事,没有付出是修不成正果的。

今年四月份全国优才第五次学习班在四川学习过程中,司长与我们座谈,我说:优才项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好的项目,通过这个项目让一批成功的中医大家把学术传播出来,把一批骨干培养成了信中医、学中医、爱中医、干中医、传中医的接班人,我们是国家撒向全国的中医的种子,对未来中医事业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我每天早晨所做的就是种子的事业。几年来,我带学生一起看完了王洪途老师讲的《黄帝内经》、郝万山老师讲的《伤寒论》、王雪华老师讲的《金匮要略》、刘景源老师讲的《温病学》,这是四大经典的精品课程,还看了赵绍琴讲的《温病十讲》。今年九月,有幸拜师《伤寒》名家胡希恕先生学术传人冯世纶老师,参加第三期冯世纶经方医学传承班,聆听胡老讲《伤寒论》,对胡冯《伤寒》学术体系越来越明了。章太炎先生说:“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我感到,与古代、近代乃至我们的前辈中医相比,我们做为中医能力不强,就在于经典薄弱,尤其《伤寒论》没有学好,于是,我们开始听胡希恕先生的讲课音频,从十月八日到现在,我们听完了胡希恕先生讲的《伤寒论》,正在听胡希恕先生讲的《金匮要略》。我相信,每天早晨一小时的积累,天长日久,必然发生质变!

回想起来,也不容易啊!早晨一小时,这个时间,在夏天还可以,在冬天就难了。天气冷,白昼短,当别人还在梦乡时,我们被闹钟唤醒,而且是去学习,有些不可思议了,知道的人敬佩我的坚持,却也诧异于我的坚持,问我如何能做到?我想是我的需求吧。从我记事时起,妈妈就生病,初中二年级时妈妈已很严重。妈妈疼我,而我却不能替她受罪,于是我立志学医,而且一定学中医,要去除妈妈的病根。由此扩展,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为我所能接触的每一个人守护健康!所以,高考前报志愿时我没费任何思考,填了三个“中医”——长春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这些年,我定位自己就是一名中医,于是我有内生的力量去学习和研究中医。

我对学生讲、也对我的孩子讲,人类在不断地获得新知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所以,学习看似痛苦,实则快乐,这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我就是在这身体的痛苦中品味精神的快乐。

我庆幸自己学了中医,它是我的职业,同时也是我的兴趣和爱好。将来我老了,不能看病了,我仍然可以通过学习中医、学习中国文化而得到永远的快乐和满足!


赵德喜
赵德喜 主任医师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脑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