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问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来,不断有朋友问及有没有预防中药,有的问板兰根、双黄连、黄连素有没有效果,这里统一发表一点个人意见。
全国知名中医急证专家北京中医院刘清泉院长团队在疫情爆发后亲自前往武汉进行了一线调查。并于《中医杂志》发表了网络首发稿《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中医临床特征与辨证治疗初探》。文中认为:“武汉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从 2019年12月份以来,武汉属于暖冬气候。时值冬至、三九之时,寒令当至而未至,应寒而未寒,反为热,同时阴霾冷雨缠绵近旬,不时之气留连持续。”具备了湿邪伤人的基础。
本次武汉 2019-nCoV 感染患者的早期的主要特点如下:
1)多伴发热。虽然患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但大多身热不扬,多不伴恶寒,无壮热或烦热,也有部分病例不发热;
2)干咳,痰少,咽喉不利;
3)乏力、倦怠突出;
4)多伴消化道症状,食欲差,甚至出现一些恶心、大便溏泻等消化道症状;
5)口干,口苦,不欲饮;
6)舌质多暗或边尖稍红,80%的舌苔表现为厚腻。具备湿邪的证候特点。
昨天我们对四平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了远程会诊,该患面色青暗,舌体胖大,舌苔白厚腻泛黄。追问病史,平素畏寒,显系脾胃虚弱之体质。虽未经大宗病例总结,但感觉此次病毒感染的患者比较容易光顾脾胃素虚,湿盛体质之人。
西医认识疾病重在寻找病因,进行对因治疗。中医认识疾病则着眼于患病机体对病因所产生的应答,这是一个综合效应,治疗也从补偏救弊,恢复机体平衡下手。所以,面对一种疾病,在西医缺乏有效手段时,中医仍可以找到突破口,这也是中华民族经历多次大疫仍得以保全的原因,2003年抗击非典时中医就做出了巨贡献。当时有外国专家来到中国,说中国人很幸福,因为,西医的手段中国人都能掌握和应用,但是,中国人还有中医保驾护航。
我分析了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刘清泉教授方案、仝小林院士的处方、我院王檀教授领衔制定的方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发病初期都重视健脾祛湿,这一点是大家在病人身学到的。
综上,素体脾胃虚弱之人有预防的必要,以古方平胃散为基础,根据舌象加减应用可以起到有的放矢的预防目的。
素体脾胃虚弱的特征有:面白少华,畏寒肢冷,倦怠嗜卧,大便易溏或粘,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舌苔白腻。
顺便说一句,万事万物均有“理”,医学是尤其讲“理”的。如果脾胃虚弱之人再吃板兰根、双黄连之类显然是不合适的。
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文是赵德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