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就诊指南

关于EB病毒感染的治疗与预防

发表者:侯涛 人已读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在性病临床上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 。该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它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中国南方鼻咽癌患病人群中大多都检测到有EB病毒基因组存在。本病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亦可引起流行。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发病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全年均有发病,似以晚秋初冬为多。一次得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除LYDMA外,鼻咽癌患者EBNA、MA、VCA、EA均产生相应的lgG和lgA抗体,研究这些抗原及其抗体,对阐明EBV与鼻咽癌关系及早期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由于EBV的感染与多种肿瘤的关系密切,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传播方式。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VVCAIgG阳性率高达90%以上,而且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就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情况类似,少数发生轻微的咽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因此,也容易被忽视。其具体的传播途径包括:

1.经口密切接触,是其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也有可能,但临床意义并不重要。

2.偶可经过输血传播,临床曾发现心脏手术大量输血后发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证明该病毒也可能经输血传播。

3.宫内传播,也有报道,但未得到明确的证实。

4.接吻,实际上是经口传播方式的一种,因此,该病毒也被称为“接吻病毒”,而EB病毒引起的疾病也有个“非常好听”的名称叫做“亲吻病”,例如父母亲吻儿童,进行口对口喂食等方式均可造成感染。近20年来,发现EB病毒感染与某些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例如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等,因此对于EB病毒感染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临床上最常见的EB病毒感染主要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形式出现,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化验检查显示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以及EB病毒抗体阳性,该病无特效治疗,具有自限性。近年也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更昔洛韦等药物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是否必须使用抗病毒药物,医疗界尚无定论,具体情况请参阅本人网站文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否需要抗病毒》,在此不再赘述。近日有患者提出EBVDNA检查“忽阴忽阳”的情况该如何解释?个人认为,就如采用HBVDNA定量法判断HBV感染一样,乙肝五项全阴者也有可能检查HBVDNA定量是阳性,医学的解释是这部分人可能感染了病毒的变异株,因此无法表达乙肝表面抗原(HBsAg),由于EB病毒有6种抗原成分,分别是VCA、MA、EA、EBNA、LYDMA、S抗原,由此推测:与HBV一样,EBV任何一种抗原的基因变异都有可能会导致EBVDNA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的结果。而判断急性期感染,最重要的是VCAIgM+,VCAIgG++,EAD+,嗜异性抗体阳性;而仅有VCAIgG+,EBNA+提示为既往感染;鼻咽癌时VCAIgG+++,EAD++,EBNA+,因此,与初次发现HBsAg+是否就诊断为HBV现症感染一样,当检查发现EBVDNA阳性时,还需要结合EBV的其他抗原检测才能更好的评估病情。

治疗:由于EB病毒感染后的表现形式多样,治疗方面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由于该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自限性,无症状的也可不治疗,建议定期复查。对于伴有口腔毛状粘膜白斑病的艾滋病患者以及慢性进行性EBV感染者可以考虑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此外,丙氧鸟苷也有一定的疗效,而干扰素的效果并不确切。

预防:1.对于EBV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有主张急性期呼吸道隔离,恢复期献血员的献血期限至少必须延长至发病后6个月。2.鉴于EB病毒具有传染源广泛存在和传播途径简洁(主要通过唾液传染)的特点,唯一能彻底阻断其感染人途径的方法是使用EBV疫苗。目前已经有二种疫苗问世,其中之一为中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区。另一为提纯病毒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作小规模接种,以期观察该疫苗是否能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

本文是侯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