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打呼噜当心糖尿病、心脑血管等致命性疾病
人的一生有约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对大多数人来讲,睡觉是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之一。然而,年仅对32岁的“老”王及其家人而言,睡觉成了“令人恐惧”的事情。原来,“老王”从高中时起就有打呼噜的习惯。随着婚后居家生活的开始,“老王”体重增加了,打呼噜的分贝数也增加了不少,单位40多平米的单元房里,只要“老王”一睡着,特有的“呼噜声”搅得老婆、孩子就不得安睡。就连家里6岁的儿子都戏称“家有呼噜王”。有时,睡觉过程中“老王”的呼噜还会突然停止,好一会儿上不来气。更糟糕的是,每天早上醒来,“老王”感觉自己像没睡过觉一样,头昏昏沉沉的,大白天常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打盹儿的现象。
最近,架不住老婆孩子的规劝,“老王”来到医院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原来他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
OSAHS是一种睡眠呼吸疾病,临床表现有夜间睡眠打鼾、呼吸暂停伴通气不足、夜尿增多、白天嗜睡、性格变化等。由于呼吸暂停引起反复发作的夜间血液中氧饱和度下降和高碳酸血症,该病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及交通事故,甚至出现夜间猝死。OSAHS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接受度。2019年的最新文献指出,参照2012年美国睡眠学会的诊断标准,预计我国的OSAHS患病人数将超过1亿。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重度OSAHS患者病死率比普通人群高3.8倍,且我国OSAHS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9.3%。因此OSAH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具有潜在致死危险却易被轻视的复杂睡眠呼吸疾病。
国内外研究表明OSAHS是一类多病因疾病,上呼吸道任何解剖部位的狭窄或堵塞,都可导致OSAHS。其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鼻腔及咽喉部病变,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肥厚性鼻炎、腺样体/扁桃体肥大、鼻咽部闭锁或狭窄、悬雍垂过长或肥大、鼻咽部肿瘤、腭咽肌张力不足等;二是口腔病变,如巨舌症、舌肿瘤、继发性舌体增大、舌肌张力不足等;三是某些先天性颌面部发育畸形,如下颌后缩、小颌畸形等;四是其他原因,如肥胖致头颈部脂肪堆积引起上气道受压狭窄,过度饮酒或服用镇静药物引起舌、腭、咽肌肉松弛致上气道狭窄等。
多年来OSAHS的种种危害早已引起医学界多个学科的广泛关注,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结合我国人群发病特点专门制定了针对OSAHS的多学科诊疗指南。指南中明确了OSAHS的多学科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是一般治疗,如减重、戒烟戒酒、慎用镇静催眠药、侧卧位睡眠、适当抬高床头等;二是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即佩戴呼吸机睡眠;三是口腔矫治器治疗,通过佩戴口内矫治器将下颌导向前下方以扩张上气道;四是外科治疗,主要包括鼻腔手术、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舌根及舌骨手术、上/下颌骨前移术、减重手术、气管切开术等,通过手术使上气道扩张或保障良好通气。
生活中,对广大民众而言,一定要切记打呼噜不是睡得香,“老打呼噜要当心”。如果有类似的问题一定要及早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查找病因,对症治疗,让睡眠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
本文是于世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