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脑瘫症状马蹄足的治疗?小儿脑瘫症状马蹄足症状
马蹄足又叫做尖足和垂足,在新生儿中是非常常见的骨关节畸形,大多数患有马蹄足的患儿都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全所导致的,比较多见于早产儿和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瘫患儿有马蹄足的症状。 那么马蹄足有什么特征呢?患有马蹄足的病人站立和行走时足的形态很特别,与一般人很不一样,如果孩子到了可以行走的年龄,站立行走时却以足尖着地,而足跟悬空,形如马蹄,走路时在幼小时期足尖不能抬举,常踢地而行,足尖先着地而后足跟着地。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时,检查到足的前部跖屈明显,常合并凹足,跟腱短缩,足完全不能背屈,这种情况就是明显的马蹄足。
很多疾病都可以导致马蹄足,比较常见的有先天性畸形、脊柱裂、脊髓灰质炎的后遗症、下肢痉挛性瘫痪、多发性神经炎、踝关节疾患、长期卧床的病人和下肢骨折固定不当者等。
脑瘫痉挛性马蹄足是新生儿中骨关节最常见的畸形,发生率是1/1000。引起马蹄足的原因还不清楚,最大的可能是基因的混乱。第二个孩子有马蹄足的几率约1/30。马蹄足不是胚胎畸形,由正常足演变成马蹄足,一般发生在孕期的第4-6月期间,超声检查很少见到16周以前的胎儿有马蹄足。因此,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先天性脊柱侧弯一样,马蹄足是一种发育性畸形。
马蹄足会有哪些症状呢?
1、新生畸形:出生后即现单侧或双侧足部程度不等之畸形,足部呈踝关节跖屈位,内翻、内收畸形。
2、学步异常:患儿学行走时,用前足或足外侧缘着地行走,随着年龄渐大,畸形渐加重,严重者足背着地,负重处出现滑囊和胼胝。
3、运动功能障碍: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者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咀嚼和吞咽。
4、噪音或体位改变:难将大腿外展,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脚触及浴盆边缘,背部肌僵硬竖弓型。
5、活动减少、运动发育落后:表现为不能抬头,后拇指向收,手张不开,不会伸手抓物,不会笑,不认人,面貌异常。
6、肌张力异常及姿势异常:直立位下肢内旋伸直,足下垂,双腿交叉呈剪刀状,下肢伸,足屈,躯干后伸.伸肌张力增高,颈向后伸,下肢伸或交叉,双手拿不到前方正中位,呈角弓反张性躯干伸展。俯卧位屈肌张力增高,不能抬头,臀抬起,肩着床,四肢屈曲。头向一侧偏时,同侧上肢伸直,对侧上肢屈曲,呈射箭状。
小儿脑瘫症状马蹄足的治疗
目前,对于马蹄足这种足部畸形来说,首先要纠正畸形,然后配合康复训练,使患儿能够正常走路,纠正马蹄足畸形的微创手术平衡肌力是现在最先进的治疗技术、跟腱延长手术等多种手术,一次性同时解决髋、膝、踝、各大关节及足部肌力问题,大大减少患儿痛苦。解除肢体肌张力障碍和痉挛状态。手术见效快、疗效佳,使数以千计患儿能站立行走。
1、手法矫正
这种方法只适合于六个月以外的患儿,六个月以上一岁以下的患儿如果畸形较轻也可以使用。治疗愈早愈好,最好是从一出生就开始进行,而且要反复多次进行。
矫正的手法应由医师教会母亲或其他照顾患儿的人,矫正时手法应轻柔,以免引起损伤,同时注意矫正到适度就可以,不要过度。矫正时应将小孩患足向外侧翻,向脚背方弯曲,每天矫正两次,每次可在喂奶前进行。这种治疗应持续到满一周岁后,即使治疗不能使畸形完全矫正,也可使痉挛的软组织变得松弛,为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2、石膏管形外固定矫正
这种治疗用于一到三岁的患儿,小孩在全身麻醉的状况下,将脚掰至正常位置,然后用管状的石膏固定。一到二岁的小孩,每两星期更换一次石膏,二~三岁的小孩,每个月更换一次石膏。
以上两种方法,治疗不会引发新的损伤,而且对于轻型足外翻,只要能严格按要求治疗,大多可以完全矫正。
3、手术治疗
通过手法矫正,石膏固定矫正治疗失败的患儿,或错失矫正治疗机会的患儿,可以通过手术的方法治疗。三到十五岁的患儿,可用软组织松解手术治疗。十五岁以后的患儿,手法矫正,软组织松解手术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或严重足外翻下垂没有做过治疗的小孩,可以通过三关节融合手术治疗,手术后一直用石膏固定至脚部跟距,距舟,跟骰三个关节融合为止。
本文是俞志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