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刘傥 人已读
骨髓炎是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是一个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伴有骨组织破坏的炎症反应过程,它可以局限发病于单一类型骨组织或可同时波及骨髓、骨质、骨膜及周围软组织。骨髓炎虽然目前整体发病率不高,但却是骨科领域中的疑难杂症,病程时间长,治疗难度大,且治愈后容易复发,有骨科“不死的癌症”之称。由于病情迁延不愈,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漫长的病程和反复发作的病情使往往患者失去治疗的信心,导致终生忍受病痛的折磨。而很多骨科医生也因治疗效果差而不愿收治骨髓炎患者。
一、骨髓炎的特点
按其病程一般可分为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患病人群多见于儿童和大于5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根据骨髓炎的发病机制或炎症来源可以分为三种,血源性骨髓炎、创伤性骨髓炎和蔓延性骨髓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慢性骨髓炎主要是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未及时治疗或者处理不当造成的;而80年代以后,慢性骨髓炎主要来源于创伤性和蔓延性骨髓炎,而且发病率逐渐增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卫生和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血源性骨髓炎越来越少见。但由于机械设备和机动车的增加,创伤或手术导致的骨髓炎越来越多。据最近卫生部调查资料显示,因外伤造成的骨髓炎发病率高达5-23%,居骨髓炎之首,其中有80%的病人无法一次治愈,有40%的病人骨缺损畸形,有20%的病人关节强直,有5%的病人不得不接受截肢,其中病程长达10年以上的病人皮肤易发生癌变。有的病人刚发生骨髓炎时只是局部一点感染,由于治疗处理不当,仅几天或几周的时间就发展成为重度骨髓炎,遗留严重的肢体残疾,甚至直接威胁生命。目前在我国,骨髓炎依然是威胁人民健康的难治性疾病。
二、骨髓炎的用药
由于骨髓炎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故用药首先是杀菌药物。所以一旦怀疑骨髓炎的存在,就要尽可能的获得病灶部位的分泌物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实验,选用敏感的杀菌药物以针对性的杀灭致病微生物,既能保证杀菌效果,又不至于引起微生物的耐药。在整个骨髓炎的治疗过程中的,要反复多次多部位的进行分泌物或组织标本进行微生物的培养鉴定及药敏实验,因为随着治疗的持续和病情的变化,致病的微生物菌谱和耐药性都有可能改变。
由于骨髓炎多数存在窦道或者创面,需要较长时间的创面或窦道的消毒,这方面的药物也比较多,效果也都不太肯定。多数医院采用双氧水、新洁而灭溶液或碘伏进行清洗或冲洗,甚至有些小医院或中医院还配制一些密不外传的中药溶液对伤口进行浸泡或者冲洗,也有一定的效果,但这些药物处理伤口时间很长,伤口愈合后很容易复发。
三、骨髓炎的手术
骨髓炎的治疗最关键的步骤是手术,手术干预也是骨髓炎有可能彻底控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内科抗感染、加强营养的基础上,通过外科手术病灶清除、去除死骨、稳定骨质、控制空腔、改善血运、覆盖创面,这些是骨髓炎手术的原则。但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每个医生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操作又有千差万别。
病灶清除是骨髓炎手术治疗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病灶清除是否彻底直接决定骨髓炎治疗的成败和复发的几率。通过病灶清除过程可以把死骨和感染累及的组织清除、把感染微生物数量大大降低。通过这套综合技术能够确保彻底病灶清除、去除死骨和感染累及的所有组织,不留死角;同时通过射频和冲洗可以有效的降低沾染微生物的数量,确保骨髓炎能够尽快治愈,且治愈后不易复发。我们采用这套技术,并结合熟稔的显微外科肌皮瓣技术,已成功治愈数百例骨髓炎患者,这些患者当中有的是初期治愈后再次复发,有的是被多家大医院拒收门外,治疗成功率达到98%,3-5年复发率不到2%。
四、骨髓炎患者吃点啥
骨髓炎为微生物导致的骨及周围软组织的感染,常常存在分泌物的持续流出,引起患者营养大量流失,患者体质较差,免疫能力降低,微生物感染更容易扩散,导致感染进一步加重的恶性循环。因此骨髓炎的治疗处理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手术控制病灶外,必须增进患者营养,提高患者免疫力,必要时给与输血补液,鼓励高蛋白、高能量饮食。
1、慢性骨髓炎由于长期患病胃肠的吸收能力比较差,建议患者多以清淡软食为主,可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食用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如鲜豆浆、花生浆、牛奶等引,些外还要多补充一此钙质,在饮食上可以适量的吃一的骨汤,如猪的脊骨、肋骨内都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镁等人体骨格所需的重要成份,适量的食用对于破坏的骨质恢复很有必要。
2、烟和酒是绝对不能抽不能喝的,无论是患病治疗期还是康复期均不可,会严重影响骨髓炎愈合甚至会引发骨髓炎复发。
3、骨髓炎病灶治疗前后近期不要食用辛辣食物、海鲜等食物,吃了有可能会造成局部脓肿加重,待骨髓炎完全控制之后才可食用,这是分时候的,要注意。
4、患病期间浓茶、咖啡非常好不要饮用,会影响休息,骨髓炎病灶清除后需要大量新鲜肉芽组织填充,所以充足的休息必不可少。
5、其余水果食物均可食用,其中蛋白质高能量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对促进骨髓炎愈合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是刘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