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潘相学 三甲
潘相学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中医医院 脾胃病科

潘相学博士之霜降养生秘笈

2403人已读

一朝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

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这是诗人左河水笔下的霜降景象。

宋代诗人苏轼也有描述霜

降这一节气的诗。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酬。

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诗人睹物伤情,悲秋情绪跃然纸上。

1571922853.png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

霜降节气含有

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

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出现初霜,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

“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可见“霜降”天气逐渐变冷,

开始降霜。

此时菊花盛开,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有诗曰:

“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草木摇落露为霜。

霜花是地表温度临近冰点时,

世间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存在。

它短暂易逝,辣手摧花。

“霜打的茄子”就被常常

形容人精神不振,无精打采。

《易?坤》卦:

更有“初六,履霜,坚冰至。

”脚踏在初秋的轻霜上,

预示着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1571922859.png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

三候蛰虫咸俯。

此节气中

豺狼将捕获的猎物

先陈列后再食用;

草木摇落露为霜;

冬眠的小虫们也都藏进了洞中。

此时地面上的热

已纷纷降到地面以下的土里,

大气中寒气增加,露便成霜。

西北方居住窑洞的人,

穴内明显感觉温热,

东南方也能感觉到

屋内热气更大。

此时地面上觉得凉,

地面下便觉得温了。

人的身体是小宇宙,

健康的人,

此时身体的阳气逐渐收藏至下焦。

降到土里的热

是要滋养植物的根基,

降到身体的阳气

则是要滋养五脏。

秋天最怕的是“阳气不降”,

不降则万物失根,

根基养不好,

就别想明年春天会枝繁叶茂了。

霜降养生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熬夜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是指到了冬天

人们都应该按照阴阳的运行规律,

秋冬尤其照顾好阴精。

最伤阴血的就是“熬夜”,

霜降,

已经进入深秋的后半月,

秋气伤肝,

此时要滋养肝血,

特别注意不要熬夜。

熬夜极伤肝血。

肝血不足时,

人容易在子夜失眠,脾气急躁,

甚至双目干涩,指甲变薄,

手脚发麻,上至心脏,下至大小便,

都会受影响。

防秋燥、防秋郁、防寒

中医专家指出,

防秋燥、防秋郁、防寒

是霜降期间的健康防护重点。

民间有谚语

“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霜降是天气潜降的最后高峰期,

正是我们补充能量,

借天势将能量潜藏于体内的

最好契机。

此时补益应以淡补为主。

这个时节常用的进补中药有

沙参、天冬、麦冬、百合、

地黄、玉竹、甜杏仁、女贞子、

玄参、大枣、川贝母、白果、

西洋参、党参、白术、人参、

茯苓、薏苡仁等。

可选择合适的中医

量身定制合适膏方口服。

但是药补,

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而定,

不能乱补。

尤其是老人

如果胡乱进补,

不但起不到调养身体的作用,

可能还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可选择找合适的医生

量身定制一些膏方,

每日口服。

进补期间配合艾灸有较佳的效果

饮食方面

可多吃芝麻、蜂蜜、银耳、

青菜、苹果、香蕉等

滋阴润燥

晚秋时节的肃杀景象

容易引人忧思,

使人意志消沉、抑郁。

可适当增添高蛋白食物

如牛奶、鸡蛋、羊肉和豆类等;

霜降时节肺金主事,

秋高气爽,

可适当参加一些

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

如歌舞、登山等集体活动。

极目远眺,心旷神怡,

可舒缓心情。

甚至可以体会一下伟人毛泽东

"万物霜天竞自由"的豪迈情怀。

也可选择广播体操、易筋经、

太极拳、八段锦等,

习练易筋经或太极拳效果最好。

注意护膝暖足

霜降时节渐入冬寒,

人体关节部位最怕受凉,

因此霜降后

容易出现腰腿痛等病症,

需要加强保暖。

此时穿衣不宜露膝,

同时要注意护足。

爱美的女士尤其要注意脚踝保暖

己亥霜降尤要护养脾胃

俗语说: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霜降是由秋到冬的过渡节气,

此时天气明显转凉,

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

是消化道溃疡的高发期。

更何况今年己亥之年,

从五运六气讲,

己年为土运不足,

亥年为厥阴风木司天,

屋漏又逢连天雨,肝旺脾虚,

加之现代人生活节奏快,

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

这些因素都很可能伤了脾胃。

各种消化道疾病容易猝然发生

容易出现胃痛、胃胀、纳呆、浮肿,

下肢酸痛乏力、耳鸣目眩、

视物模糊、腹泻、腹痛等症状。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中描述“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

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

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

风行太虚,云物摇动,

目转耳鸣……其发机速”。

针对以上特点,

本中医特别研制的外敷药物

“己亥肚痛帖”

穴位敷帖能暖脾护胃,

扶阳袪邪,

可作防病祛邪止寒痛的万全药物,

还可以做

穴位药物离子导入等

局部治疗,

医院治疗室尚有隔姜、

隔蒜督灸,热奄包等方法,

或可助您平安健康

度过2019年的这个秋冬。

1571922913.png


潘相学
潘相学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中医医院 脾胃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