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车秉峻 三甲
车秉峻 主治医师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心内科

ACS的病理机制及分类和诊断

4674人已读

ACS的病理机制

由于ACS的病理机制逐渐明晰,ACS被视为一种凝血性及血栓性疾病;导致ACS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为斑块破裂(60%-70%)和斑块侵蚀(30%-40%)。斑块侵蚀中的斑块体积虽小,发生破损后也可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事件。体内大多数的斑块发展为较厚的纤维粥样斑块,临床上表现为慢性冠脉综合征(2019年之前称为稳定性心绞痛);还有部分斑块会发生破裂,临床表现为各种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血栓事件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交互导致形成。不仅仅是易损斑块的局部因素起作用,还包括易损血液(易形成血栓的血液)、易损心肌(易于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心肌)等。

ACS的分类及诊断

《共识》提出ACS可分为ST段抬高型ACS和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其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心绞痛(UA)又统称为NSTE-ACS。

胸痛患者首次医疗接触(FMC)10 min内应尽快完成标准12导联或18导联心电图。结合症状及ECG进行疾病类型鉴别STEMI或NSTE-ACS(表1),并启动相应的治疗流程。无论是斑块破裂、斑块侵蚀还是继发的血栓形成,NSTEMI和UA具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并且在治疗策略上也无差异。由于更敏感的心肌坏死标记物,尤其是肌钙蛋白(cTn)的应用,逐步减少了对UA患者的诊断。因此区分NSTEMI和UA的临床意义并不大。ACS的诊断过程中需同时对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包括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及张力性气胸等。


车秉峻
车秉峻 主治医师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