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遗传性共济失调系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一大类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症状复杂,以肢体共济失调、走路不稳为其典型表现,分类困难,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主要类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以共济运动障碍、辨距不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损害脊髓、小脑、脑干及其传导纤维,此外基底节、丘脑、大脑皮质等部位均可受累。临床以遗传性、共济失调及病理损害脊髓、小脑、脑干为其三大特征。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首发症状多为下肢的共济失调,临床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肢体乏力,左右摇晃,易于跌倒,发音困难,言语不清,或爆发性语言,甚则痴呆,累及上肢时可见双手动作笨拙,意向性震颤,眼震,眼球运动障碍,慢眼运动,肢体远端肌肉萎缩,痴呆,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等,亦可伴有非神经系统的表现。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阐明,可能与脱氧核糖核酸(DNA)修复功能缺陷、酶缺失、线粒体功能缺陷、核苷酸序列动态突变有关。临床治疗尚没有阻止疾病进展或者有效逆转病变的方法,故仍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根据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特征性的症状,将其与“痿病”、“颤病”、“骨摇病”相对应。中医治疗本病,一般从肝肾入手治疗是其根本,但不能忽视痰、瘀等病理产物的影响,临床治疗当兼顾之。
重要信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黄世敬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抑郁症、脑白质病、帕金森病、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及颅内肿瘤术后等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门诊挂号请参考本网站《黄世敬医生就医指导》。
本文是黄世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