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型多囊肾致男性不育症
典型病例
病史摘要
男性,1982年出生。结婚三年,同居性生活正常,未避孕一直未育。外院多次精液检查:精子浓度波动于23-91百万/毫升,前向运动精子比例波动于 0.5%-10%,精子畸形率95%-99%。2010年4月本院精液精液量 2.2毫升,PH值 7.0,精子浓度 58百万/毫升,前向运动精子比例 0.45%,低渗肿胀试验卷尾精子率1%,精子畸形率93%。查体双侧睾丸体积正常,附睾输精管未及异常。无附属性腺炎症病史,无精索静脉曲张病史,无呼吸系统病史。家族性成人多囊肾病史。染色体核型正常。
分析思路
弱精症是男子不育症中常见的类型,但合理的诊断亦是临床难题。要明确病因和诊断,以及评估患者可以选择何种方式获得子代,则必须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必要的特殊检查。
弱精症,尤其多次检查精子活力比例10%以下,通常必须行精子存活率检测,方法可能采用低渗肿胀试验或伊红染红实验。精子活力低下而精子存活率正常,则通常考虑为精子尾部结构缺陷,如纤毛不动综合征,通常合并鼻窦炎,个别患者有内脏异位,此类患者建议直接行ICSI治疗。精子活力低下,同时精子存活率低下,则考虑为死精子症。诊断为死精子症后,下一步检测为经直肠超声,射精管不全梗阻为常见原因,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成人型多囊肾病导致的射精管囊肿和/或精道排空障碍从而导致精子参数异常,这一类患者外科手术效果不佳,建议直接行ICSI治疗。
治疗方法
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精浆生化;精浆果糖:450 mg/L(正常>870 mg/L) ,精浆糖苷酶 33.3 U/ml(正常>35.1 U/ml )。
双肾超声:双肾体积增大,正常结构消失,双肾多个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右侧最大 29 mm× 25mm,有一强回声区伴声影,3 mm;左侧最大 39 mm× 38 mm,有数枚强回声区,最大约6mm。
经直肠超声:前列腺完整,内部回声均匀。前列腺大小:左右径 42 mm×前后径 35mm×上下径 16mm。双侧射精管未见扩张。右侧精囊腺大小约:35 mm× 12mm,左侧精囊腺大小约:36mm× 12mm,双侧精囊腺体积增大,内见液性暗区。肝胆胰脾超声未见异常。
诊断为成人型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致严重弱精症。进行了PKD1,PKD2基因测序,结果发现PKD1基因突变, c.12363 G >A。建议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治疗,该技术是借助显微操作系统将单一精子注射入卵子内使其受精。该技术仅需数条存活精子可以达到受精、妊娠,是严重男性因素不育患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试管婴儿需要以下一些步骤:控制性超排卵、监测卵泡、取卵、取精、精子洗涤处理,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体外培养、胚胎移植、胚胎移植后补充黄体酮等治疗步骤。该患者夫妇经过治疗后生育一男婴。
经验教训
生殖道囊肿是ADPKD肾外表现之一。Belet等报道PKD患者约有18%存在附睾囊肿,39%存在精囊腺囊肿,7%存在前列腺囊肿,相反,非ADPKD不育症患者合并生殖道囊肿只有5.2%。射精管完全梗阻,导致梗阻性无精子症。射精管部分梗阻,导致少弱精症。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是否行经尿道射精管囊肿切开术(TURED)仍有争议。虽然TURED对于非ADPKD患者改善无精子或少精子十分有效,但Hendry等小样本(N=4)试验证明其对ADPKD导致无精症或少精症的患者有效率只有25%。有学者提出随着疾病的发展,精囊增大压迫输精管壶腹以及输精管壶腹部肌纤维化逐渐加重,出现精道排空障碍,而精子的生命周期约为30天,致使每次射出的精液大部分为死精子。通过提高排精频率,可以一定程度提高ADPKD严重弱精症患者的精子活力。脊髓损伤后不能正常射精的患者,出现的弱精子症与此类同,短时间内重复电刺激取精可提高获得精子活力。此外,我们猜测,在囊肿的早期形成过程中,囊液的集聚,致使局部液体粘稠度升高,也有可能导致精道排空障碍。输精管壶腹部这种精道排空障碍病理改变似乎与病程长短有关,可能是时间进展性疾病,提示如果患者较早打算生育可能并无生育障碍。
示意图
病例点评
成人型多囊肾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生率约为1/800,其中又以Ⅰ型ADPKD最为多见,占85-90%。植入前遗传学检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主要是指对体外受形成胚胎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诊断胚胎是否有某些遗传异常,选择无遗传学疾患的胚胎植入宫腔,从而获得正常胎儿的诊断方法。但PGD操作较为繁琐,费用昂贵,在现阶段实行大规模普及不太可能。本组研究中有3例患者检测到明确的基因突变,但因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实施PGD治疗。
常规IVF-ET技术治疗男性不育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却无法解决很多男方因素引起的不育。单精子卵泡浆内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是将单个精子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注入到卵子细胞质内,从而使精子和卵子被动结合受精,形成受精卵并进行移植。1992年由比利时自由大学的Palermo等人首次应用并获得成功,可以治疗常规IVF无法解决的严重男性因素引起的不育,标志着辅助生殖研究新的里程碑。ICSI精子无论来源于射精附睾取精或睾丸取精,胚胎的发育无明显差异,但是ICSI技术对子代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为ICSI所使用的精子越过了自然受精的屏障,并且在操作中可能损伤到细胞骨架或减数分裂中的纺锤体,其安全性受到普遍关注其中,除了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微缺失等遗传因素风险外,还有ICSI技术本身对胚胎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理论上ICSI技术有可能将一些影响男性生育的异常遗传缺陷传给下一代。
近年来,ICSI技术的产生解决了ADPKD导致的不育症患者的生育问题,但其遗传风险也已经引起了重视。植入前遗传学检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主要是指对体外受形成胚胎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诊断胚胎是否有某些遗传异常,选择无遗传学疾患的胚胎植入宫腔,从而获得正常胎儿的诊断方法。但PGD操作较为繁琐,费用昂贵,在现阶段实行大规模普及不太可能。本组研究中有3例患者检测到明确的基因突变,但因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实施PGD治疗。
临床需要高度重视ADPKD相关不育症的诊断,强调对无精症,严重弱精症患者问询ADPKD病史和家族史。在完善的门诊检查和充分的遗传咨询前提下,根据ADPKD患者精液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辅以附睾或睾丸穿刺取精行ICSI治疗。虽然单个周期的ICSI胚胎移植的妊娠率较低,但最终大多数ADPKD相关不育症仍然可以实现妊娠。ADPKD相关不育症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其不育及遗传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本文是杨晓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