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氧感知通路”获2019年诺贝尔奖 ——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肿瘤再添力证!
2019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哈佛医学院的威廉·乔治·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学的彼得·拉特克利夫爵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三位科学家获得,以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三位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阐明了感受氧气含量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其中重要的信号机制,这一开拓性工作为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开辟了新的临床治疗途径。
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的发现
氧气对于动物生命的重要性早被人熟知,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不清楚细胞如何适应氧气水平的变化,直至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三位科学家发现低氧诱导因子(HIF)通路,才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适应过程之一的机制。
HIF和肿瘤又有什么关系呢?
肿瘤内缺氧在肿瘤中较为常见,HIF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重要调节因子。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是个复杂的过程,除了备受关注的VEGF外,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b、血管生成素-1等因子的表达上调也与HIF相关。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HIF-1α 和HIF-2α在蛋白水平上通常是高表达的。HIF-2α表达升高与微血管密度增加相关,在肺癌小鼠模型中,存在HIF-2α稳定表达的小鼠肺部肿瘤更大、生存期更短。在临床研究中,HIF-1的表达与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也存在密切关系,系统性综述显示,HIF-1α表达与NSCLC以及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总生存期均有显著相关性,如图。
HIF-1α表达与NSCLC以及SCLC患者的总生存期均呈显著相关
HIF在缺氧环境下诱导多条下游通路促进肿瘤血管新生提示了血管新生的复杂性,抗血管生成治疗策略如何在这样复杂的机制下实现患者获益,为药物研发人员制造了不小的困难。以安罗替尼为首的多靶点小分子TKI在抗血管新生领域脱颖而出,其在NSCLC和SCLC患者三线治疗中均取得了良好的生存获益,也证实了抗血管生成治疗中采取多靶点策略的优越性。安罗替尼同时阻断VEGFR、PDGFR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较好的覆盖了HIF下游激活的信号通路,实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不仅在肺癌领域,在已经公布的软组织肉瘤、食管癌、妇科肿瘤、头颈肿瘤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样证实了抗血管生成是治疗肿瘤的强有力武器。
展望
此次“氧感知通路”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又一次为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带来了更多的理论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感谢三位学者的潜心钻研和探索,正是他们提供的理论依据,让安罗替尼这类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研究值得深入,且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可能,为肿瘤领域带来更多惊喜。
受试者招募
目前,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二区雷文斌教授团队正开展一项“安罗替尼在二线及以上治疗失败的复发和/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癌中的前瞻性、单中心、单臂临床观察研究”,凡是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头颈部鳞癌患者(如口咽癌、下咽癌或喉癌),曾接受过两种标准化疗方案治疗,但未控制或无法耐受,就有机会加入该项研究,获得免费赠药。如果您符合条件或有意向参加,请与我们联系。欢迎咨询相关事宜。
团队随访电话:13527600759
本文是雷文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