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痛治疗有绝招--吗啡泵
癌痛,顾名思义就是癌症造成的疼痛,多见于癌症晚期。原因多种多样,如肿物压迫、转移、侵犯神经、分泌致痛物质等。疼痛非常剧烈,为患者和家人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心理负担。癌痛的传统治疗主要是口服药物治疗,如羟考酮、曲马多、吗啡等,随着病情的进展,用药量也会逐步增加,但并不是所有的癌痛都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控制,而且随着药量的增加,药物副作用也非常明显,如恶心、呕吐、便秘、肝肾功能损害等,甚至可能产生药物依赖或成瘾,那么有没有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呢?鞘内吗啡泵就是这样一种治疗手段。
吗啡泵的作用原理
几乎所有疼痛的产生都需要经过脊髓将疼痛信号传递到大脑,经过大量的动物和临床研究发现,在脊髓、大脑等神经组织内存在大量的阿片受体,当这种受体与阿片类药物(吗啡是其代表药物)结合后,能够快速有效的阻止疼痛信号传递至大脑,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通常我们使用吗啡多为口服或静脉输液,最终到达脊髓发挥镇痛作用的药物非常少,有大量的吗啡都浪费在了外周血液和器官,不仅发挥不了止痛作用,还造成了一系列的副反应。于是有人将少量的吗啡注入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使药物能够直接与脊髓和大脑组织接触,结果发现镇痛效果非常明显,而停药以后神经功能也没有任何影响。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蛛网膜下腔吗啡泵植入术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癌痛和其他顽固性疼痛。
吗啡泵的组成
吗啡泵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植入蛛网膜下腔的导管和装填吗啡药液的泵盒,根据泵盒的放置位置分为体内泵和体外泵,前者将泵盒埋于皮下,微电脑控制给药量和给药速度。体外泵的泵盒位于体外,通过特殊装置与体内的导管相连,通过电子设备控制给药量和给药速度。泵盒都有固定的容量,通常每隔3个月左右需要添加或更换一次泵盒,根据每位患者的用药量而不同。
吗啡泵的优点
用药量小:由于吗啡直接注入鞘内,与脊髓接触,用药量大大减小,约为口服吗啡量的1/300和静脉用药的1/100。
调节方便:不论是体内泵还是体外泵,都可以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和疼痛控制情况快速的调节给药速度,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耐受性。
副作用小:由于吗啡集中在蛛网膜下腔内,用药量很小,而且与分布于其他内脏的阿片受体不产生结合,因此可大大减小其副作用。
患者疑问
带吗啡泵会影响日常生活吗?
体内泵由皮肤保护,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可正常洗澡和从事简单的日常活动。体外泵需要与位于体内的导管连接,连接处需要保证严格无菌,所以要定期换药,避免感染。
所有癌痛患者都适合装吗啡泵吗?
吗啡泵属于姑息疗法,只能缓解疼痛,对癌症本身的治疗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对于有机会通过其他手段控制肿瘤进展的患者来说,不是最佳的适应症。另外植入吗啡泵之前,通常需要先注射试验量,测试患者的耐受程度和可能达到的镇痛效果,对于测试不理想者也不适合植入吗啡泵。


本文是文清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