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方亦斌 人已读
脑动脉瘤出血后发生的脑梗塞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原因是脑血管痉挛临床综合征。所谓脑血管痉挛就是给脑组织供血的动脉发生了严重而持续的收缩,使动脉的直径变小,通过的血流量减少,因而引起脑组织的缺血,其造成的结果与脑血管狭窄是相似的,程度严重者就会发生脑梗死。脑血管痉挛的具体发生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但一般认为与蛛网膜下腔内的血凝块关系密切。脑供血动脉和动脉瘤都分布在蛛网膜下腔这个间隙里面,这个间隙原本被一种清亮透明的液体“脑脊液”所充满。而发生出血后,血液进入到这个间隙内,一方面引起脑压升高直接危及生命,另一方面也让原本清亮的脑脊液成为混浊的血水。这些弥漫在血管周围的血液成份会持续释放出化学物质,同对动脉造成持续的刺激,从而导致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3-14天是发生脑血管痉挛的高危时期。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往往逐渐发展,呈进展性或波动性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新发或逐渐加重的头痛,继而可出现昏睡甚至昏迷。
另一方面,脑血管痉挛还可以使病人出现类似脑梗死后的各种神经功能定体体征,包括颅神经麻痹和各种局灶性运动感觉障碍。病人对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危险的认识往往较深刻,而对脑血管痉挛的危险性了解不够。事实上,在国外一项针对3000多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研究统计中发现,发病半年内死亡的总体发生率达到27.3%,其中引起死亡和致残的最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痉挛,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而直接死于动脉瘤破裂者占四分之一,死于再出血者占六分之一。也就是说由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致残和死亡甚至超过了动脉瘤破裂和再出血的直接效应,甚至成为影响动脉瘤破裂病人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本文是方亦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