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发表者:陈贤楠 人已读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尤其婴幼儿最常见疾病,据统计发展中国家每年每个儿童患4.2~8.7次呼吸道感染,其中肺炎发生率约每年每100个儿童10次。近年来此类患儿病人增多,家长焦虑,医生困惑,也是医学面临挑战 如何把握及时诊治又避免过犹不及?现把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思考问题进行交流。
一、我为什么在门诊病历中应用:反复性肺炎、肺炎综合征或反复肺炎综合征等一类诊断名称? 这是因为当前笼统的肺炎或细菌感染、混合感染等诊断名不能较好为家长们理解孩子所患疾病的症结所在,也不利于医师间交流和精准地个体化治疗此类患儿。我所指的综合征也不完全同于传统的综合征(或”综合症”)概念(详待后续),简言之,是指疾病种类的分类系统的上级单元, 如我们可以把健康-亚健康-症候群-综合征-病(种),作为疾病进化系统分类路径. 只有这种疾病进化系统分类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避免鉴别诊断困惑中的反复性呼吸道感染 反复性肺炎、哮喘、成人的COPD等都是综合征或症候群,不是非此即彼也不是固定不变静止的病种。如果以基因理论解释,综合征症候群等的病种上级分类单元,更多的更密切的与表观遗传相关,较少与基因结构性相关,这也就是所谓的(过敏)体质概念等更容易被患者接受理解。而综合征的多病因多病机等复杂性大数据分析理念,远较传统单纯机械因果还原论接近事实。
二、反复肺炎综合征与其他疾病的关系上已涉及,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但如何分辨主次诊断以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我以为国际疾病分类法,在对主要诊断和次要诊断的原则中提及:可以根据入院时主诉、病情和所住病房或就诊门诊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本专业的疾病诊断模式框架)而定。
三、反复性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由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影像学CT/MRI检查普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推广,各种感染病原体检测技术飞速发展,在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方面也取得突破,Science 期刊盘点2018年十大科学突破资料显示,单细胞水平细胞谱系追踪技术被列为2018年十大科学突破之首。目前人类已经可以在骨髓中分离出短小棒状杆菌,在肝脏、脑组织中同样分离出细菌;过去的十年里,微生态学成为国际研究热点,科学家们提出”超个体(superorganism)”, “共生体(symbiosis)”,微生态学的”共生生理系统”等概念。对传统的微生物科赫假设修正为微生态学科赫假设(见下图1)
“微生态科赫假设 ”:
首先,在所有疾病个体中,能够发现有类似组成或特征的失衡菌群
然后,这些失衡的菌群可以从疾病个体中被提取出来
随后,在一个宿主遗传组成、营养、年龄等要素相似的环境中,将提取出的菌群灌喂给无菌宿主,可复现出与疾病体类似的症状
最后,在新的疾病宿主中,失衡的菌群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注:微生物培养 一特定菌(种/株)疾病模型
分子生物学 一特定基因组疾病模型;
生态学 一特定宏基因组疾病模型
2. 从感染性疾病模型的修正,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感染相关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中医药学现代化以及与西医融汇的宽广前景。(微生态学感染理论进展 详见春雨学术系列讲座)
四、普通反复性肺炎综合征的主要风险和危害
这里的普通反复性肺炎综合征主要指,伴或不伴有慢性咳嗽症候群 过敏性咳嗽 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及伴有各种轻度行为、习惯或心理性问题的门诊就诊的反复性肺炎综合征患儿。总体来说,伴气道高反应或过敏体质的反复肺炎综合征的患儿,在医生与家长同盟关系精心呵护下,一般到学龄前和青春发育期间体质常有明显改善,反复性肺炎现象也随之减轻或中止。
主要影响是干扰此类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良好行为习惯,心态性格自信心培养,更深层次的是各种潜能的开发,包括理想志向和认知思维模式的形成等。
五、思考预后及实践
反复性肺炎综合征导致重症甚至威胁生命者,多是存在严重基因缺陷或变异的基础疾病者,当前需要指出的是,在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医疗体系不够健全条件下,需要谨慎地避免医源性和药源性因素导致疾病恶化和正气损伤。须知,科学技术永远是双刃剑。由此也可知,由此可见,反复肺炎患儿家长需要智慧地看病,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全科或专业医生。期望在当前振兴中华、推进包括卫生健康产业在内的各项事业改革的大好形式下,把包括小儿反复肺炎综合征在内的儿科常见病、慢性病诊治更规范化和个体化。
医疗规范化和个体化是看似矛盾(在逻辑上可能存在悖论)但实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概念,其实施的难点在于人体是一个开放复杂动态的巨系统,需要从不同层次,维度去实践疾病的诊治,在此我引入图2(修改引自<人体复杂系统科学探索 科学出版社 182页>),有关我的实践体会且待以后表述。
图2
主要参考文献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1288~1289页、2699页
实用小儿呼吸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187~194页
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临床版 672~674页
人体复杂系统科学探索 佘振苏 倪志勇著 科学出版社 2013 182页
微信公众号 热心肠先生 中国肠道大会2019
本文是陈贤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