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体腔抗新生血管注药术
玻璃体腔注药术已然是诸多眼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其疗效显著。常用玻璃体腔注射的药物有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物。由于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患者数量不断攀升,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物逐渐成为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的重要方法。最新研究发现: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物是累及中心凹的黄斑水肿的首选治疗方式。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眼底疾病患者不太明白玻璃体腔注药是怎么回事,不确定为什么要进行这项治疗,也不清楚是如何操作的,甚至有些患者会对其产生惧怕感,为此,我们推出此专栏为大家解答。
一、什么是抗新生血管生成药,常用的药物都有哪些
顾名思义,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物是指那些可以减少眼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减少不健康新生血管的产生,减轻视网膜的出血及水肿。常用的抗新生血管药物有雷珠单抗(Lucentis)、康柏西普(朗沐)、阿柏西普(艾力雅)。
二、玻璃体腔抗新生血管注药术可用于治疗哪些疾病
1.各种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白内障术后或葡萄膜炎等各种疾病引起的黄斑水肿。
2.各种原因导致的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高度近视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
黄斑变性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3.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其他各种眼部缺血性疾病继发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4.对于玻璃体积血、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准备行玻璃体切除术前注射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的最佳时机是术前3-7天。
三、玻璃体腔抗新生血管注药术如何发挥作用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眼内新生血管生长,由于新生血管脆性大,很容易破裂、出血、水肿,形成瘢痕,导致失明,抗新生血管药物可有效阻止新生血管生长、减少出血、渗出、减轻水肿,从而稳定和提高视力。
四、完成一次玻璃体腔抗新生血管药注射,可一劳永逸吗
当然不可!因为这些眼底血管性疾病属于慢性病,我们给予玻璃体腔注药只能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的发展,具体究竟需要打几针尚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故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五、如何行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手术时间长吗
手术时间不长,只需几分钟!在行玻璃体腔药物注射前需行眼表麻醉及常规消毒,严格无菌操作。注射部位一般常选择颞上或颞下象限,进针位置:有晶状体眼距角膜缘4.0 mm,无晶状体或人工晶体眼、远视眼可距角膜缘3.5 mm;方法:嘱患者向左下或右下方注视不动,注射针先倾斜后垂直缓慢刺入巩膜,注意在注射过程中针尖需朝向眼球中心,避免伤及晶状体;刺入深度:至少为6 mm,需缓慢而小心地注入全部药物;待药物完全推注后,应缓慢抽出注射针,同时使用无菌棉签按压注射部位30秒至1分钟。
六、玻璃体腔注药术后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抗新生血管药是比较安全的,很少有患者术后出现眼压高、眼内感染、出血等。
七、术前需要哪些准备
1.了解玻璃体腔注药流程,了解其相关风险(如:眼压升高、结膜下出血、玻璃体积血、眼内炎等),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
2.完善眼科检查,裂隙灯检查:明确有无眼表炎症,如有结膜充血、水肿等需暂缓手术;泪道冲洗及结膜囊冲洗:若冲洗过程中见分泌物,应暂缓手术;
3.完善术前各项全身检查(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肾功、血糖、血脂、感染筛查、心电图);
4.在准备行玻璃体腔注射的前三天滴用抗生素眼液(左氧氟沙星眼液);
5.注意监测血压、血糖,尽可能避免心脑血管意外发生;
6.术前行体位练习:平躺,眼球分别转动至左下方、右下方,并固视不动(坚持一分钟)。
八、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1.抗生素眼液(左氧氟沙星)点眼,每日四次,至少连用三天;
2.继续监测血压、血糖;
3.如果患者术后自觉眼前有漂浮物,不必恐慌,因其可能是药物在玻璃体内飘动,可注意观察;
4.如果术后发现结膜下出血,这可能是在术中触碰到结膜下小血管,不必害怕,通常一至二周可自行消退;
5.如出现眼红、眼痛、视物模糊等应及时就诊;
6.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需至眼科门诊复查,遵医嘱安排下次复查时间。
本文是凌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