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间隔缺损,最可能自愈的几种类型?
我国每年出生的10万例左右的先心病患儿病例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等四类疾病占绝大比例。
上次,我们讲了什么样的室间隔缺损最有可能自愈(点击链接查看:室间隔缺损,最可能自愈的几种类型?),而说到室缺,不可避免地我们就会顺带提到另外一种非常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那么,房缺患儿家长就要问了:什么样的房缺最有可能自愈呢?
事实上,跟室缺类似,房缺的关闭可能性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系:房缺的类型、大小和患者年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房缺自愈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房缺类型: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又称第二孔型房间隔缺损,最为常见,约占50%~70%。缺损位于房间隔中心卵圆窝部位,亦称为中央型缺损。约10%合并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又称第一孔型房间隔缺损,约占15%,缺损位于心内膜垫与房间隔交接处。常合并二尖瓣前瓣裂或三尖瓣隔瓣裂,此时称为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
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约10%,分上腔型和下腔型。多数缺损常位于上腔静脉入口处,右上肺静脉常经此缺损异位引流入右心房。少数缺损位于下腔静脉入口处,常合并右下肺静脉异位引流入右心房,此种情况常见于弯刀综合征。
根据研究,自愈的房缺基本属于继发孔型,原发孔型、静脉窦型自愈的机会则几乎没有。
那么房间隔继发孔缺损的自愈率有多少呢?
整体上为87%。但是继发孔型的患儿家长万万不可放松警惕,因为自愈的发生与孩子年龄、房缺大小也相关。
如果发生的年龄在出生后3个月以前,诊断的缺损小于3mm,1岁半内几乎都有可能自愈;
如果缺损在3~8mm,在1岁半内有不少可自愈;
如果缺损在8mm以上的,很少有自愈者,应当遵医嘱及时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存在自愈的可能性,但对这些简单先心病的自愈问题,家长们还是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客观、科学地看待。如果大于3岁缺损仍未闭合,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则不应再等待,因为患儿容易感染肺炎继发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而对于不在能够自愈类型之列的其他简单先心病,家长更不应心存侥幸心理,应及早接受正规诊疗。

End
个
人
介
绍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