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旧性孟氏骨折简介
孟氏骨折是指尺骨干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1814年,意大利外科医生Giovanni Battista Monteggia首先描述了尺骨干骨折合并桡骨头前脱位的情况。1909年Perrin将这种骨折命名为孟氏骨折。1958年,乌拉圭矫形外科教授Jose Luis Bado在一本专著中阐述了孟氏骨折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该专著最初以西班牙语出版,后来出版了英语版。他引入了孟氏损伤和类似孟氏骨折损伤的概念,包括桡骨头脱位伴尺骨不同程度骨折或腕部损伤。
1814年Montaggia医生在西班牙语的外科学里面描述“治疗后,前臂肿胀消退,但是桡骨头并不是那么容易复位……, 我试图用再次复位并用绑带重新固定,但是桡骨头依然难以复位。”Montaggia医生意识到桡骨头脱位是与尺骨骨折有关,两者必须同时处理。然而,他的处理方法并不恰当,无法维持桡骨复位的稳定性,导致桡骨头的再脱位。1949年,来自英国伯明翰的Evans对尸体标本进行了实验研究,阐述了损伤的机理。当病人向前摔倒时,手相对固定在地上,而前臂和身体的其余部分绕着它的纵轴旋转。随着上身和手臂继续向外旋转(仰卧),前臂向内旋转(旋前)。在前臂,桡骨相对移动,在尺骨周围旋转,尺骨通过肱骨的关节和远端三角形纤维软骨相对固定。尺骨抵抗旋转力和纵向压缩的合力而导致骨折。尺骨骨折断端作为支点,将桡骨头向外推,或造成近端桡骨骨折。而Tompkins提出了另一种观念,当一个人跌倒时,前臂伸直状态下,肱二头肌的强烈收缩会导致桡骨头的前脱位,尺骨受到骨间膜的和肱骨肌牵拉导致骨折,但两者只分析了前脱位的损伤机制。而在另外一个尸体解剖实验上来自英国考文垂的Penrose评估了Monteggia骨折脱位与桡骨后脱位相关机制。他证明肘部的韧带附着比尺骨干更牢固。对尺骨的直接打击产生了一种可预见的损伤模式,该损伤包括尺骨冠突附近的一个三角形或四边形骨折以及桡骨头的后外侧或后外侧脱位。此外,来自纽约的Smith(1947)解释了与孟氏骨折损伤相关的环状韧带的病理变化。他描述了3种环状韧带损伤的情况。首先,韧带可能被撕裂并保持开放;或者韧带可能被撕裂并被压在桡骨头后,从而阻止其复位并可进一步脱位。第三,桡骨头从韧带下方脱出,并位于完整韧带的前面。
由于缺乏对孟氏骨折的认识,这种骨折非常容易漏诊,相比于新鲜的孟氏骨折,陈旧性骨折的治疗更为困难。除了再脱位外手术后的并发症还包括关节僵硬、肘关节不稳、截骨不连、桡骨头缺血性坏死、神经损伤和感染,继发性退行性关节炎也可能是晚期后遗症。
基于对病理机制的理解,陈旧性孟氏骨折大多残余尺骨畸形愈合,因此对于尺骨畸形的纠正往往是陈旧性孟氏骨折治疗的关键。目前主要方法包括尺骨截骨以及关节切开复位,此外还有作者主张进行环状韧带的修复。而我们认为尺骨截骨相对于环状韧带的重建更为重要,尺骨截骨并且向后成角,通过骨间膜牵拉桡骨,使桡骨头复位,通过调整尺骨成角的角度来维持复位的稳定。此外年龄越小、脱位时间越短手术成功几率越高。桡骨头长期脱位,可造成桡骨过度生长,这种情况下治疗则较为困难,需要对尺骨进行适当延长后才能使桡骨头复位。并且长期脱位将使桡骨近端变形,即使复位后由于肱、桡关节面不匹配,容易造成半脱位。因此一旦遇到尺骨骨折,一定要观察是否伴有桡骨头脱位,最好不要漏诊,一旦发现陈旧性孟氏骨折,最好及时手术。
本文是李玉婵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