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疣的类型
皮肤疣是一种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虽无大碍,但可影响容貌、学习和工作,受到患者的重视。由于一部分人求治心切,对该病认识不足,乱搽药,听信所谓“秘方”,盲目治疗,结果给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轻者感染、色素沉着,重者毁容。
皮肤疣有哪些类型?
最常见的疣有四种:跖疣、寻常疣、扁平疣、丝状疣、尖锐湿疣。
表面为圆形、多角性丘疹、肉赘等,偶可发生恶变。传染性软疣则属痘类病毒感染引起的表皮丘疹。

常见的皮肤疣:
1、跖疣(HPV1、4)
系发生在足跖部位的寻常疣,损害多发生在足底前部受压部位初起为针头大角质性丘疹,逐渐增大,表面角化,粗糙不平,周围绕以增厚的角质环,若削去表面角质层则可见乳白色角质软蕊,触痛明显,数目不定,单发或多发,有时损害较多,且相互聚集融合,称为镶嵌疣。


2、寻常疣(HPV1、2、4、7、27、29、40、54 )
俗称刺瘊。初起的损害为针头大的扁平隆起性丘疹,逐渐增大至豌豆大或更大,圆形或类圆形,表面干燥粗燥,角化明显,触之硬,呈灰黄色,灰褐色或黄褐色,顶端可呈花蕊或刺状,一般无自觉症状,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手背或手指及足缘等处,若发生于甲缘者称为甲周疣,寻常疣亦可呈单一柔软细丝状突起,顶端被有干燥角质,正常皮色或者棕灰色成为丝状疣,好发于眼睑,颈部、颏部等部位。
若呈单一簇集多个参差不齐的指状突起,其尖端为胶样物质,称为指状疣,好发与头皮、亦可发生于趾间、面部。




3、扁平疣(HPV3、10、27、28、41 )
多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大多骤然发生,为米粒大到黄豆大扁平隆起的丘疹,表面光滑,正常皮色或浅褐色,常多数散在或密集,由于搔抓可自身接种。沿抓痕呈串珠条状排列,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程呈慢性,可自行消退消退前常出现炎症反应,瘙痒异常,愈后不留疤痕。



4、尖锐湿疣 (HPV1、2、6、11、16、18、31、33、34、35、39、45、51、 68、70、73)
又称生殖器疣、性病疣。好发于外生殖器肛门以及会阴、宫颈、阴道等处,尚有膀胱、输尿管、口唇、乳头、脐窝、腋窝等部位发病。基本损害为淡红灰色或淡褐色柔软的赘生物,大小不一,单个或群集分布,表面分叶或呈棘刺状,湿润,基底较窄或有蒂,阴茎体部可以出现基地不窄的无蒂疣。
由于皮损排列分布的不同,外观上表现为点状、线状、重叠状、乳头瘤状、鸡冠状、菜花状、蕈状等不同形状。有的呈巨大型湿疣,伴有其下方组织的破坏,故称之为“疣状癌”,认为系以后总低分化的鳞癌。部分尖锐湿疣也有癌变的可能,尖锐湿疣常无症状,易擦烂出血,有的病人有疼痛及瘙痒,若继发感染,分泌物增多,可伴恶臭。或伴有其他炎症时,可促使疣体增殖。

5、传染性软疣:(由感染传染性软疣病毒所致,属痘类病毒)
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潜伏期2-3周,损害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半球形丘疹,中心微凹,表面有蜡样光泽,呈白色或珍珠色,在疣顶端中央挑破后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既软体小疣。
好发于躯干四肢,损害数目多少不等,散在分布,互不融合,自觉微痒。一般经过6-9个月可自行消退,皮损有时可长到10-15mm大小,多为单发,称为巨大软疣。

皮肤疣主要采用内服加外治的治疗方式,
黄蜀医生经过多年的临床治疗,总结出一套独特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1)内服调理:根据不同病情进行辨证分型,调节体质,扶助正气,提高人体自身免疫,避免病情加重。
(2)外治方式:火针、激光等处理已发疣体,避免疣体长大以及传染。
(3)中药洗擦: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等药浴药膏泡洗外擦,巩固疗效,促进修复。
对于面部、手足皮肤疣除了应正确、积极的治疗外,预防亦很重要,注意避免搔抓、摩擦疣体,以防自身接种感染。定期煮洗毛巾、浴巾,清洗日晒生活用品,不用公共脚盆、拖鞋等,不要误以为是“老茧”“鸡眼”而到地摊处扦脚,以免造成自身接种或再感染。另外,由于皮肤“疣”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故应增强自身免疫功能,避免再次复发。
本文是黄蜀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