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管畸形的临床评估
一名医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一个患病器官,也不仅仅是一个完整的人,他必须从这个人生活的世界,来看待他—Harvey Cushing 1869-1939。
脉管畸形通常可以通过获取详细的病史以及进行完整的体格检查,来做出准备诊断,在摸棱两可或者不确定的病变中,影像学研究几乎总是可以帮助做出诊断,事实上,影像学是脉管畸形评估的主要手段,很少有必要做活检。即使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可显而易见的做出诊断,依然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病变的解剖范围,并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皮肤血管畸形一直以来容易与跟更为常见的婴幼儿血管瘤相混淆,绝大多数临床上发生婴幼儿的显著血管瘤胎记是血管瘤,根据定义,所有的脉管畸形,出生时就有,但是部分病变,很晚才出现,与血管瘤不同,脉管畸形随着儿童发育,成比例生长,但是有些或快速扩张,通常在儿童时期,毛细血管畸形在新生儿期明显,且维持不变,直到成年早期,开始发生皮肤的纤维血管增生,约有三分之二的淋巴管畸形在出生时被发现,百分之八十在婴幼儿期表现出来,百分之九十在出生第二年内出现,很多淋巴管畸形,可以通过产前超声或磁共振明确诊断,在幼儿园时期,发现的静脉异常,往往与婴幼儿血管瘤相混淆,只有在病变不能消退时,才会得出合理的诊断,动静脉畸形常常在儿童时期及以后数年扩张,然而,经过仔细询问和回顾,病变在早期呈现为浅的色斑,或毛细血管扩张,因此,严格执行出生时病变是否出现的标准,可能会导致,脉管畸形的误诊。
初期表现
除动静脉畸形外,大多数脉管畸形,一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初步评估之后,如果脉管畸形时小问题,例如:在美观上处于非重要位置的小的毛细血管畸形,在与父母,就该问题,进行全面讨论后,让孩子出院,观察,是合理的选择,医生最好表达一个意愿,就是能够定期看到脉管畸形的孩子,以及讨论任何病情变化和可能的干预措施,这将给家属以信心,即他们可以为孩子做任何可能的事情,同时,在未来可能出现问题时,他们也能够与医生保持联系。脉管畸形通过因颜色改变,畸形,出血或淋巴液渗漏而引起注意,随后,患者可能诉说不适,或更为少见的因病变或临近血管的肿胀引起的疼痛,荷尔蒙的变化,可能会引起脉管畸形扩张,先前静止的动静脉畸形在青春期,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后可迅速进展,妊娠也能加重静脉和静脉—淋巴管病变。
具体症状和体征
1. 疼痛
疼痛是静脉畸形或动静脉畸形患者的常见症状,静脉畸形病变的疼痛与组织充血及其邻近的组织,拉伸有关,晨起疼痛是静脉畸形的典型症状,畸形管腔内的血液淤积,或血栓形成,也会引起疼痛,在静脉畸形中,突然疼痛,很可能是血栓形成所致,动静脉畸形,患者可能在病灶内或远离病灶期出现疼痛,经常是跳痛或刺痛,疼痛常常归因于具体软组织效应,或盗血现象,及低阻力静脉血液外流,减少了病变侵润区,到远位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灌注。
2. 沉重感
患者可能会主诉病变区出现沉重感,限于某一体位,低体位时加剧,抬高时缓解,该症状可能会出现在任何类型的脉管畸形,除了单发的没有过度生长的,毛细血管畸形,肢体的静脉畸形,通常会出现这种症状,尤其是锻炼后,或长时期行走后的小腿。
3. 瘀斑,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可能继发于静脉畸形的血流停滞,或淋巴管畸形,病灶内出血,瘀斑可能有局部血管内凝血障碍,也就是说,停滞的血流导致血管内凝血酶激活,以及凝血因子消耗。
4. 搏动
动静脉畸形患者可能在病灶内或周围静脉内,有不适的搏动感,尤其是头颈部大范围动静脉畸形。
5. 多汗
局部多汗,常常是明显的,这一发现,通常与含有动静脉成分,或淋巴管成分的病变相关。
6. 多毛症
局部毛发密度增加,可能是皮下淋巴管畸形的皮肤标志。
7. 过热
局部过热,常常在动静脉畸形中表现,在低流速病变中不明显,虽然,高流速病变常常可以看到皮肤的颜色改变,但是温度升高有时,可能是这种深部血管病变的唯一征象,一个温度升高,没有色斑,过度发育的肢体,甚至会被发现,有广泛的高流速病变,具有PWS综合症的影像学特征。
8.震颤
动静脉畸形患者常常讲述他们会感觉到震颤,在头颈部区域,表现为患者,耳朵可以听到的。令人心烦的杂音或者“嗡嗡”声,噪音持续不断。且经常干扰睡眠。
9.感染
淋巴管畸形或以淋巴管成分为主的混合型病变,常常由于细菌感染,而形成蜂窝织炎,继发于临近或全身病毒性疾病的淋巴流量增加,还会引起肿胀,功能障碍。
10. 功能障碍
脉管畸形团块,通过干扰肌肉活动,或因缺血,挛缩,关节畸形等造成功能受限,严重的肢体长度不协调,或畸形,也会伤害功能。
11. 出血或渗漏
皮肤或粘膜脉管畸形患者可能会发生出血,晚期动静脉畸形患者常常有自发性出血,尤其是在累及牙齿的下颌骨病变或鼻咽部病变,如果病变累及到皮肤或粘膜下层,淋巴管畸形或含有淋巴管成分的混合病变,常常会形成液体渗漏
12. 充血性心力衰竭
大范围动静脉畸形,尤其是累及肢体的病变,能够发展到引起心脏超负荷的高流速状态,这种并发症,通常只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在儿童或年轻人中罕见。
本文是刘星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