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俊明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男性健康】为什么有人会把早泄错认为是阳痿呢?如何有效治疗?

发表者:谢俊明 人已读

有患者问,我时间有点儿短,一紧张就更短了,我感觉我阳痿早泄了?这是阳痿还是早泄呢?

谢俊明主任说:实际上,“阳痿”与“早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阳痿”是中医的说法,在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俗指一个人在想过性生活的时候阴茎无法充分硬起来,就是“不能硬挺”。而“早泄”,是说一个人在性爱时阴茎的硬度没有问题,在有规律的性生活中,基本都是射精过快,有时甚至还没有进入阴 道就射了,这初步可以认为是早泄,从时长上一般通常认为从插入开始到射精少于1分钟就是早泄。

微信图片_20200106194053.png

那为什么还有人会把早泄错认为是阳痿(ED)呢?原因就在于早泄后男人一样“抬不起头”,他们误以为这就是“ED”了。

1579094273826853.png

谢俊明主任讲:“早泄”的病因很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有些是精神性因素造成的,也有些是器质性原因的:如患有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长期手淫者等,或神经病理改变,或生殖器其他病变如包皮系带过短等造成阴茎勃起时疼痛而引起早泄,有些人是因为性生活过少,没有相关应对经验才导致早泄,所以临床上会问患者是否有规律的夫妻生活,如果只有一两次甚至没有性生活,是无法判断是否真的患有早泄的。

而“早泄”的朋友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治疗干预,自己隐忍不发不去求医,因为早泄引起的综合压力过大有可能引发ED,真的会硬不起来。

还有就是有时ED和早泄会合并存在,并且无论是ED或早泄,都会给男性尊严方面带来很大的失落感,对夫妻生活甚至婚姻幸福的伤害都很大。所以我们建议,一旦得了PE或者ED,不要过度担心,及时就医,让医生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1579094357753609.jpg

如何有效治疗?

(一)心理/行为治疗

心理/行为干预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和性伴侣改善射精控制能力,具体包括:

①学会控制和(或)延迟射精;

②增强对性生活的自信;

③减少对性生活的焦虑;

④改变刻板的性生活程序;

⑤消除亲昵行为的有关障碍;

⑥解决维持早泄的人际问题;

⑦适应存在干扰因素环境中性生活的体验和想法;

⑧增进与性伴侣的沟通和交流。

1579094418799312.jpg

(二)西药治疗

口服西药治疗: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Is),非选择性5-羟色 胺重吸收抑制剂。

外用药治疗:表面局部麻醉剂如利多卡因和(或)丙胺卡因的软膏、凝胶或喷雾剂。PDE-5抑制剂治疗:通过抑制降解cGMP的5型磷酸二酯酶活性而增高细胞内cGMP浓度,导致平滑肌松弛,使阴茎海绵体内动脉血流增加,产生勃起。

1579094595801503.jpg

(三)手术治疗

包括阴茎背神经阻断术(显微镜下阴茎背神经选择性切断术)等。根据大数据统计,早泄患者一般术后一个月开始性生活,80%以上的性生活有明显延长,时间长达一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患者自觉控制射精的能力大大加强。但目前只有少数医院可以做,国内能熟练操作此项技术的医生并不多。

1579094635354636.jpg

(四)传统中医中药治疗

注意:伴有勃起功能障碍、尿道炎、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应该分别治疗。

1579094857110975.jpg

(五)低能量冲击波治疗

低能量冲击波治疗仪(ED1000)是由美国研制、以色列生产,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专业设备,是一种新的无创的ED治疗技术,利用低能量冲击波作用于阴茎内的损伤血管,激发人体血管自然修复能力,促进阴茎血管再生,疏通闭塞的微血管,明显改善阴茎的血流,增强勃起能力。

谢俊明主任温馨提示:阳痿早泄的预防需要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这是一个持久的需要注意的过程,特别是节制房事方面,如果不能坚持的话,常常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果经过以上方法还没有改善,请找专业的男科大夫咨询与治疗。希望广大男性朋友通过了解上述科普知识,对阳痿、早泄这两种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去伪存真,重拾“性”福。

谢俊明主任门诊时间

微信图片_20200106194934.jpg

门诊预约挂号方式

1、电话预约:浙江移动:12580、浙江电信:114、浙江生活三六五:96365、中国联通:116114;

2、关注医院微信公众号“浙江省中医院”、支付宝生活号(城市服务-医疗健康-预约挂号-搜索“浙江省中医院”-搜索“谢俊明”)

3、网络预约:浙江在线:http://guahao.zjol.com.cn/浙江移动12580:http://www.zj12580.cn/浙江生活三六五:http://yiyuan.96365.com/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