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所有您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60%。
一、硬化斑块导致的下肢动脉闭塞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就如同自来水在管道中流动。水管经过多年的使用以后,会在管壁上沉积下“水垢”,造成管道狭窄,严重时会堵塞水管,造成供水中断。血管中也是这样,高脂饮食、吸烟等危险因素会导致血液中的“垃圾”增多,慢慢沉积于血管壁,长久之后,便会堵塞血管,造成供血不足,出现一系列的缺血症状。
动脉硬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疾病,它可以发生在全身各处的动脉,一旦形成闭塞或严重狭窄,就会引起相应的脏器发生心梗、脑梗、肠梗、肾梗等等,如果动脉硬化发生在腿部,当然也会引起腿梗。下肢动脉本身就是动脉硬化非常高发的一个地方,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预期寿命的延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日益高发,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杀手级”疾病。
因此,体现为下肢症状,最常见的就是间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就需要歇一歇,然后好转了再继续走。
二、缺血的腿会发生什么变化?
下肢动脉的狭窄和堵塞会引起腿部的血供发生变化。这个模式图中,动脉主干就象高速公路,边上还存在一些侧枝循环,就象乡间小道。随着主干的狭窄闭塞,血流通过侧枝向远端供血,而且侧枝能逐渐发达起来,可是,除了少数病人有很丰富的侧枝循环代偿外,多数情况下,乡间小道的交通流量还是远远赶不上高速公路。这样,患肢会发生一系列由于缺血引起,导致营养供应差而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皮肤变薄、趾甲开裂、汗毛脱落,皮下组织会发生纤维化,肌肉会发生萎缩,神经会变性、发生功能障碍,骨骼会发生骨质疏松。当发展到极度缺血时,这些组织会
三、下肢缺血症状四部曲
下肢缺血是逐渐加重的,在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症状,由轻到重可分为以下四部曲:
第一期:轻微主诉期。缺血较轻,病人会感觉脚和小腿发凉、怕冷,晚上睡觉睡不暖脚,同时,部分病人还会有轻度麻木的感觉,活动后腿部易疲劳。
第二期:间歇性跛行期。这一期最特征性的表现是间歇性跛行,简称间跛,就是病人走一段路后就感觉小腿或大腿酸痛、无力、沉重,必须停下来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但再走同样的距离又不行了,要再次休息,就这样走走停停。一般来说,血供越差,跛行的距离就越短。
第三期:静息痛期。随着病情加重,不走路处于“静息”状态时也会痛,尤其是夜间,疼痛更加剧烈,病人往往是屈膝抱足,夜不能寐。
第四期:组织坏死期。缺血再加重,就会出现组织坏死了。刚开始是足部的皮肤出现小溃疡,继而坏死逐渐向上扩展,最高可以到整条下肢,多数病人是黑色的干性坏疽,伴有日夜的剧痛。如果继发了细菌感染,则成为湿性坏疽,表现为红肿、恶臭、化脓等,还会出现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病人日益消瘦。
四、给腿的动脉照个相
有了上述症状时,就要怀疑是动脉硬化闭塞症,应通过适当的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并供血管外科医生用来确定治疗策略和方案。影像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他们各具优势和不足,应由血管外科医生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前三种检查是无创的,他们能较清楚地显示下肢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其中,彩超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最基本的筛选检查,具有安全、无创、价廉的优点。它反映下肢动脉闭塞的准确性比较高,但是,彩超无法将测得的病变血管直观而全面的展示出来,尤其是它的敏感性和可靠性受操作者熟练程度的影响较大。而DSA是有创的,它通过动脉穿刺的方法将导管置入到下肢动脉中,并注入造影剂使血管显影。DSA是目前影像学检查的金标准,因为它的图像最精准,但因其有创且操作复杂,一般多用于微创介入手术之中。
五、疾病程度不同,治疗原则有异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各期的严重程度迥然不同,因此,其适用的治疗原则也有区别。
对无症状的患者,应严格控制吸烟、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并密切随诊肢体的症状变化。对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则在控制各种危险因素的前提下,应通过系统的功能锻炼、适当的药物和血管重建手术,改善其运动能力,避免病情加重。对重症下肢缺血的患者,主要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疼痛,预防肢体坏死和截肢,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这些病人一般都需要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此外还需积极抗感染、积极治疗心脑肺肾等脏器的功能不全。
需要强调的是,不论医生最终采用什么样的药物和手术治疗,一般性治疗措施都是对抗疾病的基础,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坚持运动、改善生活习惯等。
六、体育锻炼能治病
生命在于运动,腿痛不等于不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进行有计划的锻炼,可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能力。在所有的非手术治疗措施中,锻炼是最有效也是最方便最经济的治疗方式。患者应坚持每天以正常中等步速行走锻炼,每次行走至能够忍受的最大疼痛时再休息,恢复后以相同的时间和距离间隔重复循环。这能够有效的改善下肢症状,增加行走距离。锻炼还能够增加健康感,减轻体重,并改善心血管功能。同时,控制每日的总热量,减少摄入动物性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高糖的食物也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措施。
七、常用的药物有哪些?
对于下肢缺血的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往往可以起到减轻症状、避免病情加重的积极作用,对于术后的病人,还能提高支架和人工血管的通畅率。常用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抗血小板药物:大量研究早已得出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能减少25%后续心血管事件的概率。这些发现特别适用于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疾病的患者,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同样也适合,这些数据不仅仅来源于阿司匹林,而且有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噻氯匹定、潘生丁、吡考他胺等等。因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对于抗血小板药物是明确需要的,应长期坚持。
抗凝药物:普通肝素以及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通常应用于血管重建手术的围手术期辅助治疗;同样的,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也通常应用于外科血管重建术后。对快速缓解症状、积极术前准备、以及维持再建血管的通畅,抗凝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前列腺素类药物:前列腺素类药物可以阻止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活性,保护血管内膜,常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减轻疼痛、提高足部温度、提高运动能力,减小溃疡面等。对重症下肢缺血患者,前列腺素类药物的作用往往更加明显。
八、立竿见影的血管“疏通”手术
较严重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足部皮肤破溃或趾端坏疽,以及急性加重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均应积极进行手术“疏通”,重建中断的下肢血供。血供一旦恢复,多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疼痛、跛行、怕冷等症状可立刻消失,已有的坏疽和溃疡也更容易愈合。
目前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血管旁路手术和微创腔内介入治疗两类。
血管旁路手术多称为“搭桥手术”,就是用一根人工血管,两端分别与闭塞段的两端相吻合,在旁边重建一条新路,使血液绕道人工血管向远端灌注。这种手术的疗效确实,但是要开两个大的切口,有一定的创伤,而且经常会破坏一部分已经形成的侧支循环。
那么,有没有不破坏侧枝且创伤较小的方法呢?有的,这就是腔内介入治疗。所谓腔内,就是不用做切口,而是将各种器械通过动脉穿刺的方法,送到血管管腔内,进行各种治疗。比如,动脉因为管壁增厚和血栓形成发生了闭塞,我们先采用置管溶栓的办法,把一根溶栓导管插到血栓中,这根导管上有很多的侧孔,溶栓药物可以从这些侧孔喷出,几小时内就可以把血栓基本溶解掉。可是,血管还存在狭窄,这就需要采用球囊扩张的办法,将一根球囊导管送到狭窄处,通过球囊的扩张压迫,消除狭窄。但是,大家知道,血管是有弹性的,球囊扩张以后,血管壁很可能发生弹性回缩,因此,我们常常要植入一个支架,通过支架的支撑力来防止血管壁发生弹性回缩。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手术并不能取代非手术治疗的作用,特别是锻炼的作用。术后控制危险因素、坚持运动、改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是避免复发的重要因素。
动脉疾病是慢性病,需要持续治疗,尤其是改善生活方式,有问题随时留言。 戒烟戒酒,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劳累,避免熬夜,早睡早起,每天坚持快走或慢跑35-50分钟,每周进行3-5次,比如说现在能走500米能跑500米,过1个月最好能争取到600米,过1年就变成一两千米这种情况是最好的。另外,按医嘱用药 和 复查。好大夫上可以预约门诊,然后下载解放军总医院app 或 微信公众号解放军总医院 挂号(周三下午血管外科普通门诊)后 周三下午1:30-2:00 7层2诊室 直接找我 不用排队 复查或拿药。2:00之后到需要排队 有问题再联系我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