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病例分析解读结节性硬化症(一)
患者男,33岁。出生3个月后出现成簇样点头动作,当时诊断为“婴儿痉挛症”,口服药物(具体不详)未再发后自行停药。
1986年(7岁)无明显原因出现四肢强直抽搐,伴嘴角抽动,眼球上翻、意识丧失等动作,就诊于新华医院行头颅CT后结果回示:双侧脑室旁多发散在斑点状钙化影,右侧明显,出院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并予以卡马西平片(0.1g qn)口服,患者不规律服药,此后至今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平均每月1-2次,近一个月口服药物自行加为(早0.15g 晚0.2g)
患者面部出现丘疹具体时间不详,平素体健。智力较同龄人差,初中毕业,在家跟随父亲修摩托车,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无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史。
查体;鼻及两侧对称分布粟粒至绿豆大圆形丘疹,咖啡色。中心较密集,周边较散在,呈离心性分布。最上可至额部,最下达下颌,两侧可波及眉尖。一般体检及神经科体检未见明显异常。骶尾部有鲨鱼皮样稍隆起于皮肤的肥厚性斑块,形状不规则,边界较清晰。
其余各系统表现:心脏受累:三尖瓣轻度反流,心功能未受明显影响。肝脏、肾脏受累:存在多发强回声占位病变。
脑CT检查: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右侧侧脑室旁室散在数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钙化影。脑液腔系统未见明显扩张,中线结构居中。扫描野内颅骨骨质未见异常。
结节性硬化概述:又称结节性脑硬化、Bourneville病、斑痣性错构瘤病;归类于神经皮肤综合征;源于外胚层的器官发育异常所致;病变累及神经系统、皮肤和眼,也可累及中胚层和内胚层器官如心肺、骨、肾和胃肠等;以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发作及智能减退为临床主要特征;
病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见散发病例;基因定位于9q34或16p13.3,即TSC1和TSC2基因的突变或受精卵中携带有TSC的突变。
临床表现:常侵犯多脏器及组织、且任何器官或组织几乎均可受累,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癫痫发作、面部血管纤维瘤和智力障碍最常见;可仅有三症之一,亦有完全无症状而病理检查发现;
最常见,常为主要诊断依据:血管纤维瘤,
色素脱失斑:发生率85%,叶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白斑,躯干及上下肢均可出现,在紫外线下更明显
绿色颗粒状皮斑:发生率20%,多见于腰及下背部皮肤,局部增厚而粗糙略高出皮肤
灰褐色,直径自几毫米至5~6cm
•指(趾)甲下纤维瘤:发生于青春期,自甲沟长出,有时为本病惟一的皮肤损害,可见牛奶咖啡色素斑,皮肤纤维瘤等
本文是冯亚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