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指南
发表者:方凤宁 人已读
作者: 方凤宁2023-02-06 2622 人已读
在大医院,科室分得挺细。好处不用说了,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好多时候一种病可以在几个科室治疗,比如甲亢,内科、外科、核医学科都看,去哪好?
一般来说,大家首先就诊的是内科(分工细的还有“内分泌科”),其次是外科。因为:1、多数病人是从基层医院/诊所转上来的,基层医院多数只有内科、外科。2、还有一部分病人是自己来大医院看病的。来大医院后,在挂号时或分诊时,往往也被分到了内科或外科。其实,治疗甲亢的还有核医学科(个别医院又叫“同位素科”),而且治疗的还挺好呢。
那么既然核医学科治疗的挺好。为什么基层医疗机构或基层医院,向上级医院转诊时,往往转到了内科和外科,而不是核医学科呢。病人直接来大医院也被分到了内科和外科呢。
基层医院向上专诊时,把病人往往转到了大医院的内科和外科。原因是核医学—这门课在多数医学院是选修课或干脆就没开;实习就更不用说了。这样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常常不了解核医学是干什么的。而内科、外科是必修的也是必须实习的……。工作以后又一直在内科或外科。所以,基层往往建议病人去看内科或外科。如果长了疙瘩(我们叫结节),当然建议去看(腺体\头颈)外科。
病人直接到大医院看病。分诊时或挂号时。又为什么被分到内科或外科而不是核医学科呢?这个原因更简单了,首先是连很多医生都认为应当在内科和外科。挂号处和分诊台的工作人员。要么不是学医的(如财务),要么是学护理专业的。医学学科分工这么细,让挂号处和分诊台的工作人员准确判断。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了(毕竟我们还是在初级阶段嘛)。
那么,病人到底初诊应该先去哪个科室呢?
按照最新的临床规范,内科药物治疗以及放射性碘131治疗是一线疗法,外科手术治疗已经是二线疗法了。
个人认为应当先去核医学科可能更好些。何以见得,听我慢慢道来。甲亢治疗目前的常规方法有三种:药物、碘131和手术。
因为,核医学医生可不是大家想象的就会用131碘,抗甲药物(甲巯咪唑商品名赛治MMI、丙硫氧嘧啶PTU)用起来同样得心应手(可以说药物治疗太简单了,起始剂量MMI 10mg-30mg /日,PTU 100mg-300mg /日,待甲功水平接近正常时,2~3周减一片,减至1片左右时维持治疗。其间,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往往10天半月就得跑一趟医院。从开始治疗到维持治疗,一般对半年左右维持治疗一般得一年半左右。这样算下来一个疗程就得两年左右。
关键是这两年治疗结束以后还没有完,因为有40%~60%的病人在一两年内还会复发。尤其是治疗结束后3~6个月。如果复发了以后再重新治疗,那又得过两年左右。所以好多病人用内科药物治疗,一直治疗了七八年,甚至以上。这些我们是经常见的。
最后跑的麻烦了,费用也承担不起了,或者出现了并发症了(比如说心功能不全房颤等),或者内科医生实在不愿意再给治下去了,这样才来到了核医学科治疗。
其实这样做是走了很大的弯路。
当然了,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有些病人甲亢合并严重的肝损伤,甲亢合并中性粒细胞缺乏,或者甲亢合并心功能不全,甲亢全身处于衰竭状态。这时候还是在内科治疗一下,把身体状态调整的好一些了再用碘131甲亢治疗,这一切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不客气的说,核医学医生在治疗甲亢上更胜一筹——
1.很擅长与判断,病人到底该用内科药物治疗还是该做碘131甲亢治疗。
2.特别注意“真假”甲亢鉴别诊断,所谓“真”甲亢学名格雷夫斯病。“假”甲亢包括桥本氏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真假甲亢区分其实也不难,但有些内科医生常常忽略(我可不是指所有的!),真甲亢可以用131碘、抗甲药物治疗;假甲亢可是万万使不得。
3.核医学科医生,更能判断结甲病人是否需要手术。因为核医学科医生经常要进行甲状腺显像。显像时前要触诊病人的甲状腺结节,并在影像上定位。
经常做了,所以手感比较好,对甲状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有利于根据病人的病史、甲状腺触诊结果,以及有必要时做的甲状腺显像,结果甲状腺B超结果,做出是否需要手术的判断。顺便说一句,没有恶性倾向的甲亢患者一般是不需要手术的,除非甲状腺个头太大影响了呼吸。
所以,核医学科的医生能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抗甲药物、碘131和手术3种经典疗法中制定出最适合病人具体情况的治疗方案。内科(内分泌科)医生,就一种治疗办法-抗甲药物(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又对碘131甲亢治疗不太了解,所以,一般都是采用抗甲药物治疗。
甲亢抗甲药物治疗的标准疗程是一年半到两年,延长时间并不会提高治愈率,这是医学界公认的。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得了甲亢,采用内科药物治疗7、8年甚至10年20年以上,仍然还用抗甲药物治疗;甚至有些病人因长期的甲亢导致已经出现骨质疏松、心脏疾病(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等)。外科(腺体外科或甲状腺外科)也只有一种办法-手术,而在国外只有甲状腺巨大压迫影响呼吸或怀疑有肿瘤可能的才做手术,而且手术如果一次没
没有治愈。那么再次手术往往风险会很大(喉返神经麻痹、甲状旁腺损伤或切除后造成的手足搐搦症)。
而核医学科医生不仅使用抗甲药物轻车熟路,更有专长-131碘甲亢治疗!如果判断您有巨大甲状腺、或有肿瘤可能,马上就会建议您到外科诊治。
有些病友会说:你的文章里甲亢碘131治疗的文章比较多,抗甲治疗的为什么少呢?是不是你是核医学科大夫的缘故呢?
这个问题提的好!是的。但是,原因您可能不知道,有两点:1.抗甲药物治疗方法太简单了。2.甲亢碘131治疗知道的病人,或误解甲亢碘131治疗的病友(甚至医生)太多了!所以,不免多说了些!
看了以上,您说应当先到那里就诊呢?
在大医院,科室分得挺细。好处不用说了,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好多时候一种病可以在几个科室治疗,比如甲亢,内科、外科、核医学科都看,去哪好?
一般来说,大家首先就诊的是内科(分工细的还有“内分泌科”),其次是外科。因为:1、多数病人是从基层医院/诊所转上来的,基层医院多数只有内科、外科。2、还有一部分病人是自己来大医院看病的。来大医院后,在挂号时或分诊时,往往也被分到了内科或外科。其实,治疗甲亢的还有核医学科(个别医院又叫“同位素科”),而且治疗的还挺好呢。
那么既然核医学科治疗的挺好。为什么基层医疗机构或基层医院,向上级医院转诊时,往往转到了内科和外科,而不是核医学科呢。病人直接来大医院也被分到了内科和外科呢。
基层医院向上专诊时,把病人往往转到了大医院的内科和外科。原因是核医学—这门课在多数医学院是选修课或干脆就没开;实习就更不用说了。这样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常常不了解核医学是干什么的。而内科、外科是必修的也是必须实习的……。工作以后又一直在内科或外科。所以,基层往往建议病人去看内科或外科。如果长了疙瘩(我们叫结节),当然建议去看(腺体\头颈)外科。
病人直接到大医院看病。分诊时或挂号时。又为什么被分到内科或外科而不是核医学科呢?这个原因更简单了,首先是连很多医生都认为应当在内科和外科。挂号处和分诊台的工作人员。要么不是学医的(如财务),要么是学护理专业的。医学学科分工这么细,让挂号处和分诊台的工作人员准确判断。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了(毕竟我们还是在初级阶段嘛)。
那么,病人到底初诊应该先去哪个科室呢?个人认为应当先去核医学科。何以见得,听我慢慢道来。甲亢治疗目前的常规方法有三种:药物、碘131和手术。
因为,核医学医生可不是大家想象的就会用131碘,抗甲药物(甲巯咪唑MMI、丙硫氧嘧啶PTU)用起来同样得心应手(可以说药物治疗太简单了,起始剂量MMI 10mg-30mg /日,PTU 100mg-300mg /日,待甲功水平接近正常时,2~3周减一片,减至1片左右时维持治疗。其间,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不客气的说,核医学医生在治疗甲亢上更胜一筹——1、特别注意“真假”甲亢鉴别诊断,所谓“真”甲亢学名格雷夫斯病。“假”甲亢包括桥本氏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真假甲亢区分其实也不难,但有些内科医生常常忽略(我可不是指所有的!),真甲亢可以用131碘、抗甲药物治疗;假甲亢可是万万使不得。2、核医学科医生,更能判断结甲病人是否需要手术。因为核医学科医生经常要进行甲状腺显像。显像时要触诊病人的甲状腺结节,并在影像上定位。所以对甲状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上手感比较好,有利于根据病人的病史、甲状腺触诊结果。
再者,能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抗甲药物、碘131和手术3种权威疗法中制定出最适合病人具体情况的治疗方案。内科(内分泌科)医生,就一种治疗办法-抗甲药物(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又对碘131甲亢治疗不太了解,所以,一般都是采用抗甲药物治疗。甲亢抗甲药物治疗的标准疗程是一年半到两年,延长时间并不会提高治愈率,这是医学界公认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得了甲亢,采用内科药物治疗7、8年甚至10年20年以上,仍然还用抗甲药物治疗;甚至有些病人因长期的甲亢导致已经出现骨质疏松、心脏疾病(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等)。外科(腺体外科或甲状腺外科)也只有一种办法-手术,而在国外只有甲状腺巨大压迫影响呼吸或怀疑有肿瘤可能的才做手术,而且手术如果一次没有治愈。那么再次手术往往风险会很大(喉返神经麻痹、甲状旁腺损伤或切除后造成的手足搐搦症)而核医学科医生不仅使用抗甲药物轻车熟路,更有专长-131碘甲亢治疗!如果判断您有巨大甲状腺、或有肿瘤可能,马上就会建议您到外科诊治。
有些病友会说:你的文章里甲亢碘131治疗的文章比较多,抗甲治疗的为什么少呢?是不是你是核医学科大夫的缘故呢?这个问题提的好!是的。但是,原因您可能不知道,有两点:1.抗甲药物治疗方法太简单了。2.甲亢碘131治疗知道的病人,或误解甲亢碘131治疗的病友(甚至医生)太多了!所以,不免多说了些!
看了以上,您说应当先到那里就诊呢?
相关阅读:
本文是方凤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