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急性发热的处理
儿童发热的处理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急诊室最常见的就诊原因。
儿童发热的常见原因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
感染性疾病: 50%
自身免疫性疾病: 20-30%
恶性肿瘤: 10-20%
不明原因发热: 5-10%
感染性疾病
是发热的首位原因,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以及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其中,以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
呼吸系统: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消化系统:轮状病毒肠炎、疱疹性咽峡炎或口腔炎等;
泌尿系统:肾炎、泌尿系感染等;
传染病: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等;
其它:中耳炎、结膜炎、脓毒血症等;神经系统:颅内感染等。
非感染性疾病
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川崎病、过敏性紫癜等;
血液系统: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骨骼肌肉系统:骨髓炎、皮肌炎等;
其它:重度脱水等。
某些致热因素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
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其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儿童发热评估预警分级(NICE2013)

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1月龄-3岁急性发热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 ;
当<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时间≥2天,泌尿系感染的风险较高
发热持续时间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应用解热镇痛药的反应不能确定对严重细菌感染有预示作用。
急性发热的退热处理
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为患儿最常用的退热剂,体温38.5℃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剂治疗。
3个月以上儿童常用退热剂剂量: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每次<600mg),口服,隔时间≥4h,每天最多4次(最大剂量为2400mg/d),用药不超过3天。
布洛芬5-10mg/kg(每次<400mg/d),口服,每6h一次,每天最多4次。
当出现黄色预警,必须立即就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注意:小儿出现发热症状时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因此多采用联合用药,由于小儿使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中多为复方制剂,这些复方制剂中多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因此在联用药物时应避免使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感冒制剂。
本文是洪文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