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发表者:黄洋 人已读
心脏是维持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保障供给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的血液供应。心包为一包裹心脏及出入心脏大血管根部的囊样结构。心包腔是指壁层心包与心脏表面的脏层心包之间的空隙。正常心包腔内有少量淡黄色液体润滑着心脏表面。
心包填塞是指心包腔内液体增长的速度过快或积液量过大时,压迫心脏而限制心室舒张及血液充盈的现象。常见的病因有肿瘤、心包炎、外伤性心脏破裂或心包内血管损伤、尿毒症、心肌梗死、心导管操作、胸部挫伤或钝器伤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循环衰竭,如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呼吸困难、紫绀、面色苍白、出汗、颈静脉怒张、休克。由于心包的弹力有限,急性心包积血达150ml即可限制血液回心和心脏跳动,引起急性循环衰竭,进而导致心跳骤停。治疗有心包穿刺抽液、心包开窗引流等。
病例一:
70岁的陈大爷因“咳嗽后晕厥数次以及腹胀难忍”急诊来到我院内科就诊,病人近日经常不自主剧烈咳嗽,咳嗽时意识丧失,数分钟恢复正常,体力逐日下降,并伴腹胀,纳差。内科接诊后完善检查,排除脑血管意外及急性冠脉事件,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大量心包积液,紧急请心外科副主任王作刚会诊。王大夫经过细心查体,发现患者左侧锁骨上肿大淋巴结,初步判断恶性肿瘤引起的大量心包积液,因心包填塞数次出现晕厥,必须紧急行心包穿刺术,否则病人随时可出现生命危险。病人被紧急转运到心外科病房,经胸部CT检查证实,病人纵隔多发肿瘤,整个纵隔像一个巨大的烧瓶,占据着大部分胸腔,心脏被心包内大量液体挤压,心外科黄洋主任立刻组织心内科、影像科、ICU、超声科等相关科室院内会诊,各专家一致认为:病人恶性肿瘤引起大量心包积液,出现慢性心包填塞症状,患者咳嗽时胸内压增加,加剧了心脏的舒张功能障碍,致使短暂性脑缺血意识丧失,体循环淤血,导致患者腹胀,食欲下降。病人病情严重,随时可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专家一致建议紧急行心包穿刺引流术。床旁超声定位,穿刺由黄洋主任亲自操作,护士长崔海燕准备好所有抢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穿刺,置管,固定,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病人没有出现神经反射及心律失常等任何不适。血性不凝液体经心宝引流管缓慢流出,病人未再出现咳嗽时晕厥,各种不适随之消失。经过5天的引流,病人心包腔内共引出约1500ml液体,复查超声无明显残留,整个引流过程顺没有出现肺水肿及心衰情况。病人心包填塞解决后,进食恢复,咳嗽缓解,家属终于松了一口气。为确诊原发病,黄洋主任与王作刚副主任为病人作了锁骨上淋巴结活检术,病理结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这是一种对化疗相对较敏感的肿瘤,经过1周期CHOP方案化疗,病人心包引流液减少,经复查超声心包积液无残留,拔引流管后康复出院。
病例二:
娄某,男,25岁,胸部刀刺伤后20min由120急救来院。入院时心电监测:心率:147次/分,血压:70-80/40mmHg,患者神志淡漠,反应迟钝,全身肤色苍白,四肢湿冷,脉细速,心音低钝、遥远。心外科主治医师于亮接诊,全身刀刺伤两处,流血不止:一处创口在胸前壁胸骨下端,长约1cm,可及肋软度断端,手指探查不能进入,器械探查创口较深,另一处位于右前臂长约4cm。胸部CT示心包腔积液。于大夫迅速判断:开放性刀刺伤所致急性心包填塞,遂决定紧急开胸探查手术。手术由倪建林副主任主刀,术中探查:左侧胸腔内少量血性胸腔积液,心包外脂肪内血肿,心脏跳动微弱,心包内积血,心包可见约1mm破口,持续有血性液体引出。扩大心包破口,引出血性液体约200ml,心脏跳动逐渐恢复正常,清除心包内血凝块,探查心脏未见心肌明显损伤,行心包破裂修补术,心包开窗,置胸腔引流管,逐层关胸。术后患者经过快速康复措施应用,恢复顺利,1周后痊愈出院。为答谢救命之恩,特地制作锦旗1面。
心外科主任黄洋指出,2例病人均为心包填塞病例,二者均需紧急处置,解除心脏压迫。
第一例为恶性肿瘤所致慢性心包填塞,尽早心包穿刺引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是其诊疗关键。
第二例为刀刺伤所致急性心包填塞,在胸部外伤患者中的发生率较低,但病死率很高,这和心脏伤情重有关,也与医者对该病变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导致错失抢救时机有关。
心脏外伤导致急性心包填塞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
1.胸部外伤部位是判定心脏破裂的重要环节,急诊的仔细探查是初步判定有无心肺外伤的重要环节。
2.对可能急性心包填塞患者,简单的体检可以提供帮助,如:脉细速,四肢湿冷,心音低钝、遥远等体征。
3.对可疑心脏外伤导致心包填塞患者,积极行胸部CT检查,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
4.术中应先探查心包切口,经心包破口手指探查,未发现明显心脏破口再切开心包,以防止心脏破口较大,切开心包时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若心包破口较小或不能立即发现,可行心包局部小切口,缓解心包填塞,恢复心跳,维持生命体征。
5.出院前常规行心脏彩超检查。总之对胸前区外伤患者警惕其有心脏损伤可能,并仔细检查,一经确诊,立即手术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本文是黄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