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心肌酶?心肌酶升高就是心肌炎吗?
很多小朋友在感冒发烧以后可能会出现乏力、胸闷的表现,到医院看病,医生都会让给孩子抽血化验心肌酶。那什么是心肌酶?心肌酶升高就是心肌炎吗? 这篇文章会给您详细的答案。
1、什么是心肌酶?
就像谷丙转氨酶异常提示肝脏功能改变一样,心肌酶,也是心肌细胞功能改变的标志物。顾名思义,心肌酶是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里的酶类物质,主要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谷草转氨酶,即GOT)、以及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红蛋白(Mb)等,这些酶类平时在血液中仅有微量存在。在某种原因作用下,心肌细胞坏死或者心肌细胞膜受损破裂而释放出心肌内的上述多种酶,这时血液中酶类升高,可能提示心肌细胞受到损伤,对诊断心肌炎有一定价值。测值低于正常值,没有问题。测值越高,理论上来讲损伤就越重。为什么说理论上呢,因为心肌酶的测值、准确程度以及对于病情的真实反应情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心肌酶除了存在于心肌细胞中,也存在于人体其它的组织中。心肌酶升高,除了反映心肌细胞受损,还有可能是其它组织损伤导致。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脏中,其中以心肌含量最高,肝脏次之。心肌、骨骼肌、肝、肾病变时,血液中AST都有可能升高。
肌酸激酶(CK)在各种组织中广泛存在,至少包括3种主要的同工酶(亚型):CK-MM、CK-MB、CK-BB。其中CK-MM主要见于骨骼肌细胞,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肌细胞,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心肌细胞损伤以CK-MB增高为主,在心肌炎、心肌梗死等情况下,CK-MB均会升高,总CK也随之增高。 因此,在分析心肌酶谱化验单时,医生会着重看CKMB这一项。
乳酸脱氢酶(LDH)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细胞内,心肌损伤、骨骼肌损伤以及发热、肿瘤等情况下均会导致其升高,LDH又分为LDH1-5一共5种亚型,其中LDH1和LDH2在心肌中含量较多,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但目前几乎所有医院的测定值都是LDH总量,因此对于心肌炎的诊断特异性并不高。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也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α-HBDH的活性与LDH的活性变化一致,但更能反映LDH1的活性变化,其特异性比总LDH活性高。当心肌受损时,α-HBDH就会释放到血中,所以血清α-HBDH在发生心肌疾病时明显增高。肝病和心脏病时LDH均可升高,但肝病时α-HBDH活性变化不大,LDH/α-HBDH比值可升高至1.6-2.5,而心脏疾病时α-HBDH则明显升高。 营养不良、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时,α-HBDH活性亦可升高。
肌红蛋白(Mb)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细胞中。其分子结构与血红蛋白相似,可与氧成可逆性结合,在肌细胞内有转运和贮存氧的作用。在急性心肌损伤时,它可以快速地从心肌细胞释放到血液中,使血液中的肌红蛋白浓度迅速升高。因此,肌红蛋白是一个很好的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但是肌红蛋白升高也可见于骨骼肌损伤和肾功能衰竭患者。儿童及营养不良人群Mb测值较低。
2、心肌酶升高就是心肌炎吗?
心肌酶升高是儿童心肌炎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多数情况下,典型的心肌炎会有心肌酶的升高,但心肌酶升高不一定就是心肌炎,心肌炎也不一定必然有心肌酶的升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心肌酶、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后综合做出评判,而并非是一看到心肌酶升高就诊断为心肌炎。需要具体分析心肌酶谱中以哪一项升高为主。心肌酶谱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是CKMB,因为它的心肌特异性比其它酶类要高。如果只有其它酶升高,而CKMB正常,心肌炎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因为这些酶还可来源于骨骼肌和肝脏等许多其它组织。例如CK显著升高而CKMB只有轻度升高时,多是肌肉病的表现或者外伤导致,而非心肌炎。心肌酶的测定还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上述所提到的其它组织器官疾病影响、采血时剧烈哭闹、止血带扎的过紧、发热、感染急性期、手术后等等,都会影响结果的判定。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新生儿及婴幼儿,细胞代谢活跃,心肌酶的正常值实际上要比成人高,但目前所有医院的化验单,后面正常值范围均为成人标准,在判断时需要注意。而每家医院采用的试剂盒也有所不同,也会影响测值。另外还有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问题。目前两种方法测定CKMB,CKMB活性法以IU/L为单位, CKMB质量法以ng/ml为单位,后者更为准确。
总之,儿童心肌炎仍然属于少见病,心肌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轻重悬殊,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发病迅速。心肌酶的检查,只是诊断依据中的一项,还需要医生综合进行判断。
本文是肖燕燕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