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叶芹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小朋友脱发科普知识采访

发表者:戴叶芹 人已读

上了一个兴趣班后,3岁男孩竟然“鬼剃头”!医生的建议是……

都市快报 2018-10-08

以下文章来源于浙医在线 ,作者孙毓

浙江优秀医师展示平台,原创专业科学的健康报道,每一个病例都来自于医生临床

最近,萧山的王先生(化名)非常忧心,因为他发现自己3岁的儿子小杰(化名)居然得了“鬼剃头”。

王先生带小杰去医院检查,医生的诊断结果,让王先生愕然。小杰所谓的“鬼剃头”,背后藏着让人唏嘘的原因。

3岁男孩“鬼剃头”

竟是焦虑惹的祸

日前,王先生和小杰奶奶带着小杰来到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脱发专科门诊。

“医生您快看看,我儿子才三岁怎么就被‘鬼剃头’了?” 一进门,王先生着急地对医生说。

市三医院皮肤外科戴叶芹副主任医师接诊了小杰。她一边劝慰小杰爸爸不要着急,一边仔细检查小杰的脱发情况。检查中,戴医生发现,小杰前额发际线处和两侧颞部有一些指甲盖到硬币大小的“空洞”,和斑秃的症状十分相似。

但是检查完小杰的头皮后,戴医生判断,小杰并不是斑秃。仔细询问病史后,她对王先生说,“你先别着急下结论,这不是一般的‘鬼剃头’。”

接着,戴医生问起了坐在一旁玩ipad的小杰,“小朋友,你平时会抓自己的头发吗?”得到小杰“是”的回应后,戴医生说出了自己的结论,“小杰不是斑秃,是有拔毛癖。”

进一步追问王先生,戴医生大概还原了事情发生的前前后后。

3岁的小杰,刚上幼儿园,平时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是家里的小宝贝。

前段时间,小杰妈妈给小杰报了一个兴趣班,说是为了给小杰上小学做准备。暑假里,小杰就开始了白天上课,晚上做作业的生活。

一开始,小杰总是哭闹着不肯去上课,一回家就发脾气。后来渐渐乖了,却出现了头发左一块右一块消失的情况。

家里人发现小杰的情况后很着急,但是谁都想不到,小杰的头发都是晚上做作业的时候自己拔掉的。

“ 像小杰这样的情况近年来发生得越来越多。许多父母以为孩子得了‘斑秃’前来就诊,其实是孩子压力大,情绪焦虑,自己把头发拔掉的。”

戴医生说。

知道事情的原委后,王先生和爱人都很后悔,不该给小杰太大压力。在戴医生的建议下,他们停掉了小杰的兴趣班,花更多时间陪伴小杰,小杰的焦虑慢慢缓解,也不再拔自己的头发了。

跳绳不达标

一年级男孩突然变秃

这样的情况还不止小杰一个。戴医生分享了她身边的一个病例。

两年前,住在她家楼下的邻居陈先生(化名)找到她,说自己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小天(化名)突然得了斑秃,头发开始左一块右一块地消失。但是使用了治疗斑秃的药物后,不见好转。

“ 当时我这个邻居跟我说了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他儿子本来性格开朗,但最近一段时间变得不爱说话,也不愿意去学校,家里人都想不通,觉得非常奇怪。”

听了邻居陈先生的描述,戴医生认为,小天不是斑秃,他突然性情大变是有原因的。

原来,小天学校给他们布置了1分钟内跳绳150个的任务,如果做不到,体育课就不及格。

那时,小天刚开始学跳绳,一分钟只能跳二三十个。陈先生夫妻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轮流监督小天跳绳。

小天很努力,但是始终达不到学校的要求。渐渐地,小天就变得不爱说话了,而头发脱落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其实小天也是拔毛癖。这种病症有一定的隐蔽性,家长往往难以发现孩子有拔头发的行为,所以往往会以为是‘斑秃’。”

面对焦虑的孩子

父母要怎么做?

戴医生说,斑秃俗称鬼剃头,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非瘢痕性脱发,常发生于身体有毛发的部位。斑秃患者,头发会毫无先兆地整簇整簇地掉,严重的病人会一块块地掉成光头,眉毛、眼睫毛也不能幸免。

而拔毛癖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是无法排解心里的压力所导致的。拔毛癖患者的主要特征是反复拔掉自己的毛发,最常见是头皮部位,也可能是眉毛、睫毛等。拔毛会给患者带来紧张的释放感和满足感。在临床上经常会出现误诊为“斑秃”的情况。

“ 斑秃和拔毛癖的区别在于,拔毛癖患者自己拔掉的头发,还会再长出来。”

现在的孩子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因为心智不成熟,难以自己调节焦虑或紧张的情绪,这时候父母的引导工作非常关键。

面对焦虑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戴叶芹医生建议:

1. 家长需要多陪陪孩子,不要一回到家里就都把时间花在电子产品上。大人一直玩手机、电脑,孩子也会有样学样。

2. 放松心态,调整发展目标,做好心理建设试着接纳孩子的一切。

3. 运动使人快乐。多增加孩子的体育锻炼,可以用运动帮助孩子缓解不良情绪。

4. 平时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和想法,不要对孩子太过严格,孩子也会产生压力。

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和细心。情绪是会传递和感染的,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耐心、经常焦躁的家长会带出一个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细心耐心的孩子。

见习记者 孙毓 通讯员 黄春燕 徐思鹏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