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邱剑光 三甲
邱剑光 主任医师
中山六院 泌尿外科

前列腺癌出院后的门诊随访内容

1667人已读

说明:以下部分内容由网络资料整理。这些内容的创作权归属原作者。

前列腺癌总体上是一个相对温和的肿瘤。通过手术、手术前后的康复、手术前后的综合治疗(内分泌治疗、骨保护治疗、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大多数肿瘤都能得到较好控制。所以,出院后积极随访,及时调整术后康复和治疗方案,将有助于促进患者健康。

随访目标包括:

1,观察并控制疾病;

2,控制症状,让身体更舒适;

3,控制并管理药物的毒副作用;

4,延缓甚至避免严重并发症;

5,及时提供医疗信息进展;

6,提供心理支持;

7,综合健康管理,促进整体健康。


前列腺癌术后的观察内容包括:

1,手术疗效(肿瘤的控制)。

包括肿瘤是否已在术中完全切除,或无有生化复发,局部复发、局部扩散、远处(淋巴、骨骼、内脏、皮肤肌肉)转移。

2,住院和手术副反应的恢复:控尿功能的恢复、性功能的恢复、手术切口及术区的恢复、泌尿系外其他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一般状态的恢复。

控尿功能的恢复指有无尿失禁,以及尿失禁的程度。性功能的恢复指是否恢复阴茎勃起及能否正常性生活。手术切口和术区的恢复则指有无膀胱尿道吻合口漏或狭窄、淋巴瘘、盆腔脓肿、膀胱直肠瘘、切口感染等。泌尿系外其他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包括心肺肝肾血液免疫等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一般状态恢复是指疼痛、疲劳、有无发热、活动、体力、自理能力、饮食、大便、睡眠、是否恢复工作、心理状态等诸方面。

中山六院泌尿外科是多学科非选择围术期加速康复理论和技术的首创、实践和推广单位。内容包括术前预康复、术后康复、以及出院后的延续康复管理。以上内容的术后随访可以在中山六院泌尿外科的护理门诊跟进(周三全天和周五上午)。

3,其他治疗(内分泌、骨保护、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副反应的观察与控制。

内分泌治疗因为抑制了血清睾酮,可能出现低血睾酮及雌激素相对升高带来的相关副反应。如疲劳、脸红、潮热、骨质疏松、肌肉酸痛、阴茎萎缩、性功能下降、乳腺增大甚至伴疼痛、血液组份变化、心血管和外周循环异常等。出现不可耐受的副反应时,需要暂中断内分泌治疗。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和钙可以减少骨质疏松

前列腺癌最常见的转移是骨转移。双磷酸盐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高钙血症,治疗并预防前列腺癌骨转移,降低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缓解骨转移导致的疼痛。但双磷酸盐药物也有一些常见副作用:1、出现一过性流感症状,如发烧、骨骼肌肉疼痛;2、胃肠道反应,如上腹部疼痛;3、对肾脏产生毒性反应;4、上颌骨坏死和非典型骨折等副作用。因此使用双磷酸盐时要做好药物副反应的观察并跟进处理。其他的骨转移治疗手段如体外放射治疗、放射性核素、骨科手术也可以改善症状。

化疗药物进入人体后,除作用于肿瘤,也会作用于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因而也会带来相应的副作用。在使用化疗药物后之后发生的任何身体不适、检测异常或任何生理和心理的改变都要考虑到由药物引起的可能性。这些副作用可以发生在人体的每一个器官系统,最明显也最为人熟知的表现如顽固性的恶心呕吐、脱发、血白细胞下降、疲乏、发热等。现代化疗药物以上的毒性作用已较之前明显减少,同时也有了更好的治疗策略、更好的辅助药物、更好的康复训练和监测手段去减少和处理化疗副反应。

放射治疗也是前列腺癌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盆腔区域放疗可以用在手术前缩小肿瘤和治疗局部转移,也可以在手术后补充放疗用于杀灭手术边缘或手术区域之外的肿瘤灶。放射性物质在破坏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肿瘤旁正常组织产生破坏作用。放射治疗也有其相应的不良反应,如:阳痿、皮肤纤维化、淋巴管闭塞性下肢水肿、盆腔纤维化、直肠炎、膀胱炎或尿道炎、结肠炎等。现代的三维调强适形放疗已能使放射线的作用区域准确地定位在肿瘤病灶,减少对邻近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前列腺癌的另一种放射治疗方法是内照射疗法。内照射疗法射线局限于肿瘤组织及其周围小部分正常组织,对直肠、排尿功能和性功能影响小,但依然可能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淋巴管炎、水肿、排便困难等。放疗也可用于治疗骨转移减轻骨痛。

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是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分子(可以理解为肿瘤细胞表面的一些特别标志物)。与传统细胞毒化疗不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抗肿瘤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靶向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有皮肤不良反应如手足皮肤反应如皮疹、过敏反应,有的会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如腹泻,还可能有内脏和骨髓毒性,比如白细胞下降、贫血、水肿、水电解质异常等。心血管不良反应如高血压等也在治疗后常见。靶向治疗过程如果副反应太大,可能需要暂停靶向治疗,或者更改其他方案。

化疗和靶向治疗药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肿瘤细胞,而“免疫检验点抑制”类免疫治疗的靶点是正常免疫细胞,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来治疗癌症。201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授予了肿瘤免疫疗法的重要贡献者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免疫疗法的副作用整体而言显著小于传统的化疗,也小于多靶点的靶向药物。由于它作用机制是激活免疫系统,因此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过度激活导致的发热、乏力、头晕、全身肌肉酸痛、嗜睡等,通常都不严重,对症处理即可。

4,其他生理、心理、社会问题的发现和处理。

其他与疾病、手术、药物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慢性疼痛、营养、静脉血栓等问题,也可以在门诊随诊时跟进。


    邱剑光
    邱剑光 主任医师
    中山六院 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