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儿乳糖不耐受症
婴儿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乳糖酶缺乏,不能完成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病。

一.乳糖不耐受的病因
根据其产生的病因,又可分为原发性乳糖吸收不良及继发性乳糖吸收不良。
1.原发性乳糖吸收不良
原发性乳糖吸收不良最常见的原因是获得性原发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乳糖酶缺乏、乳糖酶不持久症)。不太常见的病因包括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和发育性乳糖酶缺乏。
(1)获得性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基因调控的乳糖酶活性降低或乳糖酶不持久症,是由种族或民族因素决定的,这是健康个体中乳糖吸收不良的发生机制。
(2)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受累婴儿自出生起就会发生腹泻,据报道还存在高钙血症和肾钙沉着症。
图
(3)发育性乳糖酶缺乏—— 发育性乳糖吸收不良是由乳糖酶水平低造成的,是早产的后果之一。
2.继发性乳糖吸收不良
乳糖吸收不良可能继发于基础肠道疾病,后者可导致消化功能降低,而由于乳糖酶相比其他二糖酶储存能力较低,故主要导致乳糖消化受到影响。
二.乳糖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乳糖酶缺乏时,摄入乳糖可能引起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感、肠胃气胀和腹泻,此外,青少年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呕吐症状。
腹痛性质可能为绞痛,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儿童患者的大便可能量大、有泡沫和呈水样。在成人患者中,腹泻并非主要症状。
对于存在腹胀感、肠胃气胀和腹痛的患者,应考虑乳糖不耐受的诊断。对于无其他健康问题的患者,如果摄入大量乳糖后出现轻微症状,而避免摄入含乳糖食物5-7日后症状缓解,则可推定诊断为乳糖不耐受。
而乳糖氢呼气试验且同时进行症状评估可用于证实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
三.乳糖不耐受治疗
乳糖不耐受的治疗目标为消除症状,同时要维持钙和维生素D的摄取。具体来说有3步:
1.限制膳食乳糖: 由于乳糖不耐受有剂量依赖性,限制乳糖通常即可见效,而不用完全避免含乳糖的制品。
2.酶替代治疗:市售乳糖酶制剂为细菌或酵母菌β-半乳糖苷酶,目前有口服制剂,可与含乳糖食物一起口服。
3.钙和维生素D的摄取:应评估膳食钙摄入量,应鼓励摄入量不足的患者增加摄入富钙食物或考虑使用钙补充剂。
本文是鲁文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