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种常见肺部疾病ct表现
肺部疾病胸部CT 的这 6 大常见征象分别为:渗出性病变与实变;磨玻璃影、灶;纤维化病变; 粟粒/结节/团块阴影、灶;空洞性病变、肺气囊、肺大疱;钙化。
1 . 渗出性病变与实变
描述语:云絮状/片絮状/絮状影、灶大片实变灶。
相关病变:(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等)肺炎、浸润型肺结核、肺水肿等。
1. 1 病毒性肺炎:男性患者,29 岁,CT 示双肺弥漫性分布的片絮状、磨玻璃样影。

1.2 H1N1 肺炎:CT 显示双肺片絮状、磨玻璃样影呈弥漫性分布。

1.3 肺水肿:
患者脑出血入院,治疗后呼吸深大急促,并出现上肢与脸部水肿。
急查胸部 CT,见双肺自肺门向外弥漫基本对称的片絮状影(蓝箭),双侧胸腔后部可见液体(白箭)。


1.4. 肺渗出性病变:支气管肺炎

1.5. 肺渗出性病变(实变): 大叶性肺炎
平片示右肺上叶密实,下缘清晰(箭示);CT 所见右肺上叶实变,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箭示,提示叶、段及亚段支气管通畅)。

1.6. 肺渗出(浸润)性病变:浸润型肺结核
平片、CT 所见双肺散布片絮状影,并可见树芽征

2. 磨玻璃影
2.1. GGO:片状磨玻璃影/灶
不同疾病,病灶部位、范围不同。相关病变:病毒性肺炎、间质性肺炎/肺间质纤维化、肺出血弥散、过敏性肺炎、肺泡蛋白沉积症、肺结核等。
因为磨玻璃影/灶是多类疾病可出现的一种影像表现,所以予以列专项阐述。
间质性肺炎: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和细网格样改变。

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表现为下肺野磨玻璃样灶并小叶间隔增厚。

磨玻璃密度灶中有两个较具特点的征象:晕征和反晕征。
晕征
一种磨玻璃影围绕结节或肿块的 CT 表现。最先被描述为围绕侵袭性曲菌病并出血的征象。
晕征无特异性,也见于其他疾病中的伴出血的结节或肿瘤的局灶性肺浸润(如球形肺炎、肺腺癌等)。
鳞癌:较为少见,双肺弥漫性分布结节灶,周围有磨玻璃影围绕。

反晕征
顾名思义,表现与晕征相反,是一种外带密度略高(白箭)于内部磨玻璃密度区(蓝箭)的 CT 表现。一般常见于肺结核和真菌肺炎。

2.2. GGN:结节状磨玻璃影/灶
有清晰边缘。相关病变:AAH(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IS(原位癌)、MIA(微浸润癌)和 IAC(浸润性肺癌)多见。少数为炎性结节。
肺腺癌(MIA):左下肺可见磨玻璃结节,边缘清楚。可见血管进入,内可见空泡征。

腺癌:右肺下叶胸膜下磨玻璃结节灶,边缘分叶,可见胸膜牵拉征

炎性假瘤:女,45 岁, 查体发现肺内结节,轴面图像可见细支气管通过结节。

3. 纤维化性病变
描述语: 索条状/网状影或斑片状影、灶。
相关病变:陈旧性肺结核、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双上肺多见,呈条索状);间质性肺炎、肺间质纤维化(多以胸膜下明显,呈网状、小叶间隔增厚和胸膜下线)、尘肺、放射性肺炎等。
胸膜下线影:
胸膜下与胸膜平行的线状影,一般距离胸膜面下 10 mm 内;病理基础是细支气管周围的纤维化或肺泡萎陷。最初报告见于石棉肺,现认为这一现象无特异性,可见于其它肺间质纤维化疾病和病毒性肺炎愈后(SARS、H1N1 等)。
弥漫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表现为蜂窝样灶(蓝箭),并可见胸膜下线(绿箭)。IPF 平片示两肺纹理紊乱;CT 表现为双肺类网状、条索状灶,病变分布以胸膜下带较为显著。


肺结核、纤维化:双上肺可见条索状灶和结节灶。

4. 粟粒/结节/团块阴影、灶
描述语及定义:
直径<2 mm 为粟粒;直径 3 mm-30 mm 称之为结节;病灶直径>30 mm,称之为团块, >50 mm 为巨大团块。
相关病变:
粟粒——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特点为 3 均: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密度均匀)、肺转移瘤(不具备 3 均特点,一般中下肺野病变较上肺显著;大小不均匀,常可见小结节灶)、肺泡微石症等;
结节——结核球、肉芽肿类病变、肿瘤等;团块---肿瘤等。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典型的三均。

周围型肺癌:病灶最大径>30 mm,右肺上叶后段可见一肿块,边缘分叶。

5. 空洞性病变、肺气囊、肺大疱
5.1. 1空洞
描述语及分型:薄壁空洞——厚度<3 mm;厚壁空洞——厚度>3 mm;无壁空洞——干酪性肺结核。
相关病变:肺脓肿、肺结核、肺癌等。如近肺门侧壁厚,可见壁结节,首先考虑肺癌,空洞形成。壁厚度均匀,内缘光整,腔内可见少量液体及低小气液平,多为良性空洞。
肺脓肿:右下肺可见一厚壁空洞,内可见液平,外缘模糊。

5. 1.2 癌性空洞:空洞壁厚薄不均,近肺门侧较厚,且可见壁结节凸向腔内。

5.1.3 干酪性肺结核:无壁空洞,多发空洞,呈所谓的「破抹布征」。

5.2 肺气囊
病理学为肺内薄壁的充气气腔。常为急性化脓性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等)、外伤、吸入碳氢化合物液体所致。发病机制是实质坏死和活瓣性气道阻塞的综合作用。
金葡菌肺气囊形成是由于支气管周围脓肿,而使终未细支气管和肺泡发生坏死,空气进入肺间质内,加上小支气管内的炎性渗出物,引起活瓣性阻塞,形成肺气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类圆形薄壁空腔,其大小、数目、位置可随时间不同而表现不同,变化快。
5.3 肺大疱
肺大疱的壁甚薄,由肺泡的扁平上皮细胞组成,也可能仅为纤维性膜。肺大疱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管腔部分阻塞,产生活门作用,空气能进入肺泡而不易排出,肺泡内压力增高,肺泡间隔逐渐因泡内压力增加而破裂,乃形成巨大的含气囊腔。
多位于胸膜下,大小在 15 mm 以上;有学者认为肺实质内部直径大于 25 mm 的含气囊腔可诊断肺大疱,常见于肺气肿患者。
右肺实质内可见巨大含气囊腔,壁菲薄/无壁,为少见的肺实质内巨大肺大疱;左肺胸膜下可见多个肺大疱。

6. 钙化
描述语:高密度点、条状、片/斑片、不规则影/灶。边缘清楚。
相关病变:结核/肺组织胞浆菌病愈后;支气管结石、矽肺等;成骨肉瘤、软骨肉瘤肺转移等;血管壁钙化等。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