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石症科普第四讲-胆囊结石手术方式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还是“保胆取石”?我的一些观点
在我门诊中,经常有胆石症或胆囊息肉患者会提出相似的问题,“我能不能做保胆手术啊”,每一次,我都要给病人进行解释各种利害关系。对于不懂医学常识而又急于治病的患者,在鱼龙混杂的国内医疗背景下, “保胆手术”的观点更容易被一般人所接受。现在,我把自己的观点和广大患者朋友分享一下。
1、胆囊结石形成病因复杂
目前认为胆囊结石是由于胆汁代谢异常引起的,饮食习惯、环境、遗传及自身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以及代谢异常等均能成为胆囊结石发病的因素。所以,胆囊结石不仅仅是胆囊自身的问题,而是一种全身性和社会性疾病,理论上不会因为保留了胆囊就不再产生结石,取石本身也不具备预防胆囊结石形成!对于正常人来讲,应该建立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按时吃早餐,避免过油腻饮食及暴饮暴食,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胆囊结石的形成诱因更重要。
2、“保胆手术”的历史渊源及弊端
“保胆手术”历史上早于胆囊切除术,是在急诊条件下做的“胆囊造瘘术”的延伸。目前大肆宣传的“保胆取石”是指利用现在的腹腔镜和胆道镜的技术,达到微创及镜下取净结石的目的,但保留下来的病变的胆囊,依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1)由于胆囊炎症持续存在,部分病人术后依然有症状。(2)胆囊的胆汁环境没有变化,目前的药物均不能确保不会再发结石,所以胆囊结石复发率很高(20-40%)。一旦复发就意味着“保胆手术”的失败,患者需要承受额外的身体创伤,额外的时间和经济损失,不得不接受的再次手术。(3)对于胆囊炎症病史长,长期的胆囊结石的刺激,使胆囊潜在远期癌变风险。而且,在国外教科书、杂志都没有看到支持所谓“保胆手术”的相关内容,所以在这里建议大家别再被所谓的“保胆手术”所忽悠了。
3、 “保胆手术”实际上是把胆囊切除的适应证扩大化了
在胆囊结石的人群中有相当大的比例属于“静止性结石”,无任何临床症状,彩超显示胆囊大小、形态、功能正常,是没必要做手术的,通过彩超定期复查就行,从而避免出现癌变的风险。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控制症状,保留胆囊的功能,而不是非要冒风险去接受所谓的“保胆手术”。“保胆手术”是国内一些医院及个别医生,为迎合部分人心里状态而采用的方法,看看所谓“保胆手术”的适应证,我认为很多情况根本不需要治疗。
4、胆囊结石哪些需要尽早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临床上认为,出现以下情况建议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1)、症状反复发作的慢性胆囊炎版结石或合并发急性胆囊炎者;(2)、结石较大(3cm以上),数目较多,特别是病史较长(10年以上)的胆囊结石,有诱发胆囊癌的危险;(3)、年龄较大(>60岁),伴有高血压、心脏功能不全、糖尿病等疾病者,因一旦发生胆囊结石并发症,其病死率极高;(4)、胆囊内充满型结石或瓷化胆囊,胆囊已经无功能,而且容易并发胆囊癌,早期切除为宜。另外,切除有病变的胆囊能够彻底解决胆囊炎反复发作,继发胆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胆囊癌等各种严重并发症,从根本上解决了患者的后顾之忧,收益远远大于风险。
5、胆囊切除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吗?
任何手术都有风险,都对人体有一定影响,但对于对于有手术指征的病人,切除胆囊利大于弊。大多数病人术后无明显不适,部分病人在胆囊切除术后半月内会有进食后上腹胀满的感觉,这在术前胆囊功能良好的病人(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出现的几率会大一些,症状一般都会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消失。而对于有手术指征的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的病人,因术前胆囊的功能就很差了,所以出现术后不适的几率很小。这部分病人因术前长期受胆囊炎症反复发作影响,相比较而言术后生活质量反而会明显提高,而且手术切除了胆囊,避免了胆囊远期癌变的风险。
总之,我的观点是,对于胆囊结石患者,有手术指征建议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保胆手术”弊大于利!
如需咨询诊治可来南开医院门诊就诊(周二上午,赵宏志主任专家门诊)
本文是赵宏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