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后公众如何进行心理调节
自新冠疫情开始至今已经2个多月,在党和国家的有序防控下,在我国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这2个多月的时间里,虽然各地疫情发展情况不同,但我们全国人民都卷入到这场战胜新冠疫情的战斗中,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所站的地方进行着战斗。随着疫情进入收尾阶段,人们已经开始适应疫情带来的生活、出行、防护等变化,疫情开始阶段,部分民众过度的恐惧、害怕、疑病、不眠表现也逐渐减轻,随之而来的是后疫情时期的表现。
按照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科学有序安排,各地的企业复工也逐步开始,而中小学、大学的复学相对延后,外界社交场合和机会减少,所以现在普通民众仍以担心疾病传染所致的焦虑、共同居家生活时间过长而导致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变化,继而可能会出现抑郁、失眠等表现,大家也不要认为这是疾病状态,这只是正常人在严重事件影响下的正常反应,适当的焦虑能够让我们更加警惕,做好防范,但如果表现严重了就会影响当下的生活质量,需要进行调整。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提几点小建议:
1、让大脑认知感觉到安全,我们才能保持平和心态。
①按照官方权威媒体宣布的出行、个人防护要求,严格执行疫情期间出入小区、工作单位的规定和工作程序规范,按照规定进行个人防护,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感染,才能安心回家,不怕家人受影响。大脑知道自己严格执行了最新的防护程序,能够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就会让自己放心,焦虑水平也会下降。随着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防范措施也会随时更新,这点需要注意。
②少看手机新闻,不看所谓“小道消息”、“社会传言”,减少对大脑的信息轰炸,杜绝“谣言”和“不实传言”对自己认知的不良影响,只有知道真实情况,才能让我们心安、身安。
2、保证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充足有质量的睡眠是维持大脑和身体良好状态的保证,大脑是协调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的器官,也是通过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恢复身体疲劳的总控室,良好的睡眠可以让大脑有一个好的工作状态,应对事件危机时能够合理处置。 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白天不睡觉,睡前不看手机,安静、无灯光环境等。
3、充分利用好这难得的长时间与家人相处的机会,要营造温馨、适合沟通活动的家庭氛围和环境。根据家庭成员当下关系状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关系、增加亲密感。脑神经科学提示我们,错误的认知模式会让我们产生错误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但通过有意识地坚持适当的情绪、行为训练,刻意地通过一些行为,也会纠正我们的认知,改善家庭成员关系。志愿者在指导协调疫情期间紧张家庭关系时,也可以借鉴。
①每天拥抱4分钟
②每天早上家人互相夸奖2个内容
③每天晚上互相说自己3件美好的事
④共同完成晚餐准备、制作、品尝自制美食,要沉浸其中。学校班级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务、厨艺PK,上传照片,创造与家长合作、沟通交流机会。
⑤家中孩子要创造各种沟通、相处、陪伴机会,不要指责、批评或冷战。幼儿要共同做游戏。
⑥家中要整洁,客厅清理宽敞,适合活动。
⑦家长要有榜样作用:手机、运动、规律作息。
⑧打扮、化妆自己,不要整日邋邋遢遢,每天看到自己和家人的整洁的形象,会比看到灰头土脸的心情要好。
4、要保证足够运动量。运动可以增加脑内内啡肽合成释放,能够让人能够感受到做事情带给自己的快乐情绪,促进大脑的犒赏机制活动,这样也能使自己能够保持积极心态。另外,通过瑜伽、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放松训练等运动形式,也可以达到平衡情绪,稳定心态的作用。运动时也建议最好全家统一活动,互相监督,共同遵守规定,相应也增加了家人共处时间。 如果长假在家缺乏运动,也会使我们体能下降、降低免疫力、形成不良生活习惯。
5、以上只是通过行为医学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给我们普通民众在后疫情时代的几点建议,坚持进行,经过一段时间大多数人会有向好改变的,而且如果能够一直坚持,疫情结束后,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倍感甜蜜,生活幸福感家庭亲密感增加的。但是,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家庭状况、生活压力、既往家庭关系不同,当前有较为严重的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症状,这些办法不能缓解,就要及时和我们的社区志愿者联系或者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解决,如果情况严重,可以到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看看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总之,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你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让自己的家庭成为什么样的家庭,在这疫情后继续的家庭相处的时间里,我们家庭成员可以进行一下讨论,每个人都说下自己憧憬的家庭景象,看看怎么能够协调成一致可达成的美好目标,每个人应该做哪些改变才能够达成家庭的美好目标,商定下来以后就要坚持,持之以恒一定会让自己以后的人生、家庭体验有所不同。
人生所遇到的每一件事都会让我们发生改变,它是让人成长的契机还是让人消沉的危机,决定于我们怎么处理,是否能够变通,从此也决定了自己、家庭是否会幸福、亲密。
祝大家健康幸福!家庭美满和睦!
本文是张磊晶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