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肿瘤医院特需二病区患者诊疗经验分享-乳腺癌篇
病例特点
1.患者李X,女,50岁,初诊为左侧乳腺癌多发骨转移(cT2N3M1 IV期,属晚期),腰疼明显,病情较晚。患者入院后我科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对患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进一部明确病理诊断:浸润性小叶癌,Luminal A型(内分泌治疗为主型);综合全院多学科会诊意见后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现经过规范、系统的抗肿瘤治疗后,患者目前病情稳定,腰疼明显缓解。
2.孟雪主任考虑患者为绝经前女性,病理类型为Luminal A型(内分泌治疗为主型),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于未做过任何内分泌治疗的患者,氟维司群对比阿那曲唑可以进一步延长患者PFS(无进展生存期);同时综合多学科会诊意见,首选内分泌治疗方案为卵巢功能抑制+氟维斯群,1次/月,同时给予患者承重骨转移灶和疼痛骨转移灶放疗,患者已行戈舍瑞林+氟维斯群治疗2年5个月,无明显毒副反应,全身PET/CT复查病灶无高代谢,MRI复查骨转移灶较前好转。
3.我科对科室患者规范诊疗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对患者存有疑惑的病情及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解答,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指导、督促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仅通过规范的个体化方案力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实现更优质的长期生存。
病例详情
一、基本情况
1.患者李X,女性,50岁,2017年4月15日于我院由孟雪医师首诊;
2.主诉:左侧乳腺无痛性肿物3个月;
3.无肿瘤家族史,无吸烟饮酒史;
4.月经婚育史:既往月经规律,12岁初潮-末次月经时间:2017年3月18日;
5.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可,左侧乳腺外上方距离乳头约2.0cm触到一个约3.5×2.5cm肿物,质韧偏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右侧乳腺未触到明显肿物,双侧腋下及双侧锁骨上未触到明显肿大淋巴结。
二、辅助检查
1. 乳腺超声:左侧乳腺低回声结节,双侧乳腺增生样改变,左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左侧颈旁及左侧锁骨上区淋巴结肿大。(图 1)
图1:箭头示左侧乳腺低回声结节
2. 全身PET/CT:左侧乳腺组织考虑为乳腺癌;左侧腋窝、颈部淋巴结转移;全身多发骨转移。(外院,无影像资料)
3. 胸腰骶椎MRI:考虑胸腰骶椎多发转移,T7、L4锥体压缩性骨折。(图 2)
图2:箭头示腰椎骨转移灶
4. 肿瘤标记物:CEA:27.20 ug/ml (↑),CA125:77.13 U/ml (↑),CA153:63.86 U/ml (↑);均高于正常值。
5. 活检病理(2017-4-17):(左乳肿物穿刺活检)考虑为浸润性小叶癌,免疫组化:ER(+,80%),PR(+,90%),Her-2(-),Ki-67(2-3%);Luminal A型(内分泌治疗为主型)。
三、治疗方案
1. 患者诊断:左侧乳腺癌多发骨转移(cT2N3M1,IV期)Luminal A型;
2. 2017年4月20日起行胸腰骶椎、髂骨、股骨等骨及疼痛骨转移灶放疗,总剂量45Gy,15次;
3.2017年4月20日开始伊班膦酸钠4mg预防骨不良事件,1次/月,1年后为1次/3月;
4. 2017年4月28日开始戈舍瑞林3.6mg,皮下注射,1次/月+氟维斯群0.5g,皮下注射,1次/月内分泌治疗。
四、复查随访
1.定期复查双侧乳腺及腋窝B超:左侧乳腺癌表现为乳腺肿瘤治疗后改变,双侧腋窝未见肿大淋巴结显像。(图 3)
图3: 箭头示治疗前后左侧乳腺低回声结节
图4:箭头示治疗前后腰椎转移灶
图5:左侧乳腺18F-FDG PET/CT显像变化
图6:腋窝淋巴结18F-FDG PET/CT显像变化
图7:锥体转移灶18F-FDG PET/CT显像变化
4. 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CA125、CA153、CEA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均处于正常范围。(图 8,9,10)
图8-10:肿瘤标志物CA125、CA153、CEA变化
本文是井绪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