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玫瑰糠疹,你知道多少?如何彻底治愈
本文详细讲解了玫瑰糠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治疗。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玫瑰糠疹的发病与柯萨奇B组病毒、HHV-6、HHV-7、HHV-8、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有关,很多种药物与部分玫瑰糠疹发病有关,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玫瑰糠疹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与细胞免疫也有密切相关性,其可能发病机制是微生物感染后,LC将抗原呈递给局部淋巴结的淋巴细胞使其致敏,当这些致敏的淋巴细胞再次接触此类抗原时,随即释放一系列淋巴因子而吸引炎症细胞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同时产生CD8+效应T细胞直接攻击抗原,从而导致皮肤的炎症反应,促使玫瑰糠疹的皮损发生和疾病发展。临近春节,工作上加班加点,生活上娱乐过度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诱发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Pityriasisrosea,PR)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覆有糠状鳞屑的玫瑰红色斑疹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为其特征,病程具有自限性。苏格兰皮肤病学家Willan于1798年首报,并认为其是一种独立疾病。本病有季节性发作,好发于躯干、颈和四肢近端,有群集性发病现象;初起为前驱斑,为直径约3cm~5cm的椭圆形或圆形淡黄色斑疹,边缘有糠状鳞屑,皮疹长轴与皮纹相平行,1周~2周后出现继发斑广泛分布,形态基本与前驱斑相同,但较小,部分患者有头痛、发热、关节疼痛等前驱症状;病程具有自限性,一般约经 4~6周皮疹即自行消退,遗有暂时性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较少复发等。皮疹有自限性,很少复发,妊娠期的玫瑰糠疹患者早产、流产的发生率较高。药物诱导所致的玫瑰糠疹病情相对较重。病理可见:轻度角化过度,楔形灶性角化不全,棘层轻度肥厚,灶性海绵水肿,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偶可见嗜酸性细胞,真皮乳头水肿。
目前尚无特异性疗法,阿昔洛韦、UVB、UVA1在部分玫瑰糠疹的治疗中显示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应注意避免疲劳和熬夜,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本文是刘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