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判断有没有”内斜视”
不想去医院,在家鉴定宝宝“有没有内斜视?
「内斜视」这个名字说出来一般人都一脸问号?
蛤?啥玩意?
它还有一个走南闯北的通用名字,那就是
——“斗鸡眼”
这个江湖诨号一出来,大家都恍然大悟
嗨,您今天要说的是“斗鸡眼”
——内斜视!
汉堡在儿童眼科门诊工作,基本上每天都有家长抱着宝宝来诊,说我们家宝宝是不是“斗鸡眼”了?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假性内斜视」。一般是由于内眦赘皮导致的内斜视错觉。
内眦赘皮又称为蒙古褶,常见于东亚和东南亚民族。研究表明这和我们的祖先抵御寒冷的进化有关。

内眦赘皮
内眦赘皮表现为内眼角多了一块垂直走形的褶皱皮肤,遮住了部分内侧的巩膜(眼白),显得黑眼珠靠内,给人“斗鸡眼”的错觉。
内眦赘皮
我国的婴幼儿大部分存在内眦赘皮,一般随着年龄增加,鼻梁发育挺立,内眦赘皮逐渐减轻。但是在出生后早期阶段,这样外观会带给家长宝宝是内斜视的感觉。
家长在家可以利用手电筒进行简单检查(简化版角膜映光法)初步判断宝宝是否有斜视——
把手电筒的光照在宝宝两眼之间,让宝宝注视光源。

角膜映光检查
这位受检者映光位于瞳孔中心,未观察到斜视
正常情况下,两个眼睛的光点都在瞳孔中间。如果一只眼的光点在瞳孔中间,另一只不在中间,可以初步认为宝宝患有斜视,根据光点的位置可以诊断不同类型斜视。
这个宝宝是内斜视?:

右眼光点在瞳孔中央,左眼光点偏外侧,宝宝有内斜
值得注意的是,在出生后4月龄以内的婴儿中,斜视有自愈倾向,此期内家长不必太担心眼位的问题。
外斜视的宝宝是相反的:

左眼光点在瞳孔中央,右眼光点偏内侧,为外斜视
那内斜视有什么危害呢?
当宝宝患有斜视时,常常是一只眼睛在看目标,另一只眼睛处于“抑制”状态,长期抑制会影响斜视眼的视觉发育,很可能导致弱视。
所以如果怀疑宝宝斜视,一定要「及时就诊,定期复查」。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