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性斜视就是看起来像斜视,但不是斜视!
在眼科门诊,经常会遇到家长声称孩子是“斜眼”,要求治疗,医生经过检查排除了斜视,那这是什么情况呢?
像这种从外观上看有斜视,实际上却没有斜视、眼位正常的情况属于假性斜视。
常见的假性斜视有假性内斜视和假性外斜视,临床上假性内斜视多见。
假性内斜视的原因有:①内眦赘皮。这种情况最容易误认为是内斜,也是假性斜视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眼内眦赘皮遮盖了眼内眦部,严重的可遮盖部分巩膜,以至于鼻侧巩膜暴露的比颞侧少,加上婴儿的鼻根过宽,从外观上给人一种内斜视(对眼)的感觉。孩子眼球向左右转动时,内转的那只眼就显得更明显。②婴儿间歇性内斜视。主要发生于出生4个月内的婴儿,两眼在看近处物体时引起两眼内聚,出现间歇性内斜视,4-6个月后,当眼睛开始调节时,内斜可自行消失。③瞳孔距离过小。当两眼眶距及瞳孔距离过小时,会给人有内斜视的感觉。④负kappa角过大。kappa角为光轴与瞳孔中心线所形成的夹角。通常情况下,kappa角很小,角膜映光点位于瞳孔中央部位。若角膜映光点向瞳孔颞侧移位,为负kappa角,看上去眼球向内偏斜,会造成内斜的假象。
假性外斜视多见于瞳距过宽、眼眶距离过宽、正kappa角过大、旁中心注视等情况。若角膜映光点向瞳孔鼻侧移位,为正kappa角,看上去眼球向外偏斜,会造成外斜的假象。
那家长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假性斜视呢?方法一,轻轻捏起鼻根部的皮肤,会发现孩子的双眼并没有发生歪斜。随着年龄的增长,鼻梁逐渐变高后,这种情况便会逐渐改善并消失。此方法适用于假性内斜视。方法二,采用角膜映光法,即用手电筒光照射在孩子两眼之间,观察光影是否在角膜的中间,这种方法受kappa角的影响,只能做粗略判断。方法三,让孩子注视手电筒,用交替遮盖一眼的方法检查眼位来鉴别,这种方法最为准确,操作上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家长不确定是真的斜视还是假性斜视,那就需要咨询专科医生了。
所谓假性斜视就是没有斜视,不要过于紧张,这与孩子的脸型发育相关,并不是病,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部分儿童的假性斜视可能随着脸型的改变而消失。
但需要注意的是,假性斜视也可以发生真性斜视,所以必须定期复查。
本文是刘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