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产儿如何保健才能更健康
早产儿
早产儿是指怀孕37周以前出生的婴儿。近些年,早产儿的出生率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早产儿的成活率也不断增高。
对于早产儿而言,出院并非代表痊愈。
早产儿出院仅仅是生命得以延续,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风险。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身长、体重均低于正常出生体重儿。在儿童中期和青春期虽出现追赶性生长,但身长、体重仍较低。
早产儿的发育风险有哪些呢?
1、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约为3%,其中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脑瘫发生率是10~15%;
2、早产儿智力低下发生率7.8%;
3、癫痫发生率:国外的数据显示,体重<1500g的早产儿惊厥发生率是25%;
4、VLBW(极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1000克)的早产儿9%有视觉障碍,11%有听觉障碍,55%有学习困难,20%需要特殊教育。
面对早产儿的各种发育风险
束手无策的早产儿家长应该如何面对呢?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呢?大量的临床实践得出,早期干预能够极大降低早产儿的各种发育风险。
什么是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它用于发展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5-6岁以前的儿童。通过这种措施,可望使这些儿童的体格、运动、智力、语言、行为能有所提高,或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
“干预”
谈到早期干预,需要强调的是早期干预里面的“干预”,“干预”这个词首先确定了其独特的医学背景。早产儿的早期干预是以促进早产儿各个能区的发展并规避其发育风险为首要目的一种疗育手段。是从专业角度,根据疗育专家对孩子的发育情况进行的全面评估,然后跟据评估结果制定有计划、有目的的能区促进方案并实施,最终使早产儿实现追赶性成长。
“医教结合”的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不等同于现在市面上各种早教、育婴机构里面单纯的亲子教育,早教和育婴机构更多是从教育的角度让孩子“生活的更好”,而面对高发育风险的早产儿,是生存和发展并存的,因此在实现生长发育追赶的同时关注孩子其他方面,比如心理等。所以,早期干预是医教结合的方法,对促进早产儿各能区的发展更加有针对性、有目的性。
“早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早期干预另外一个核心,就是“早期”,“早期”也有两个层面:一是尽可能在低年龄段(0-2岁之前)让早产儿接受早期干预,因为婴幼儿在0-2岁中脑部发育是最快的,脑细胞的代偿能力也是最强的,所以在这个阶段进行早期干预效果最好。
孩子还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情况下,为什么要进行早期干预?
很多家长会有疑虑,说我的孩子尽管是早产,但是现在没有任何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早期干预?其实早期干预是一种预防的医学手段,目的是把孩子的发育风险控制到最小化,防范于未然。就像婴幼儿为什么要接种疫苗的一样,主要是预防孩子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如果预防没有做好,等到孩子真的有了问题,那就不是早期干预能够完全解决的了,而且耗时耗力,并且也会对孩子未来的心理发育留下阴影。
尽早进行早期干预,是每一个早产宝宝和家长必须完成的功课。
早期识别、诊断是制定早期干预计划的前提。早产儿在粗大运动发育中有着与足月儿不同的轨迹,所以在神经评估中需要选择适用于早产儿的评估工具。这需要在专业的儿童保健和发育行为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没有脑损伤的早产儿为什么出院后也需要优化管理?
早产儿容易发生神经发育后遗症,除了与其对围产期脑损伤的高度易感性有关外,近来的资料显示许多认知和行为的问题也可发生在没有脑损伤的早产儿中。这是因为早产扰乱了关键期中脑发育的程序和早产儿出生后早期所处的不利环境所致。因此,即使是没有发生脑损伤的早产儿,出院后也应该接受规范的优化管理,定期进行神经发育跟踪随访和早期干预,尤其是胎龄<34周和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
本文是寸丽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