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金森病科普(二)“剂末现象”
什么是“剂末现象”?
“剂末现象”是指帕金森病患者在开始药物治疗若干年后出现药性减弱,药效维持时间变短,从而导致药量不断增加的现象。“剂末现象”包括两种症状表现,即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
“剂末现象”之运动症状
患者表现为有震颤、动作缓慢、发僵感、肌肉痉挛、全身无力、平衡障碍、难以从椅子上起坐、动作的灵活性降低、吞咽或言语困难等症状。并且表现出服药后起效时间延长,从原来的半小时延长至1小时左右,药效维持的时间缩短,从原来的4~5小时缩短至1.5小时左右,脑起搏器手术对剂末现象”之运动症状的改善有良好的效果
异动症:有些中晚期帕金森病人会出现手足徐动,类似舞蹈样的不自主运动。少数出现肌阵挛,肌僵直,肌张力障碍的变现,临床称之为异动症。有的表现在药物开期,有的表现的关期(剂末),也是帕金森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指症。
“剂末现象”之非运动症状
患者表现为思维迟钝、胸或腹部不适、不能耐受冷热刺激、多汗、容易疲劳、便秘、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中的胸闷气急感往往在药物疗效减退的末期出现,一般在服药1小时后逐渐缓解。部分患者还有性格和脾气的改变,如原本温和的性格变得暴躁易怒或抑郁等,如果患者亲友对此不了解,有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
如何延缓“剂末现象”的发生?
配合医生,合理选药
患者应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不但告诉医生自己的感受,更需告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特点、对药物疗效的期望值以及家庭的经济情况。医生可以将这些信息综合考虑,针对每个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调整用药,防控有道
出现了“剂末现象”的患者,千万不能灰心,目前还是有很多方法来控制“剂末现象”的。需要指出的是,患者要保持心态的平和,了解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需要“细水长流”,千万不可为求“全效”而自行调整用药剂量。
家人支持,利于延缓
患者的家属也要对帕金森病的“剂末现象”有所了解,尤其是非运动症状,而这些最容易被忽视。良好的家庭支持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对患者控制症状及对“剂末现象”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树立信心,活出精彩
帕金森病患者,无论是在发病早期还是进展阶段,都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虽然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并不是绝症,只要得到早期诊断,服用合适的药物,坚持随访,并根据疾病的进展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就能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本文是尹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