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乐艳 三甲
乐艳 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皮肤科

玫瑰痤疮与皮肤屏障

4889人已读

玫瑰痤疮是主要发生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30-50岁成年人,女性多见,欧美国家发病率高达5%~12%,中国目前缺乏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玫瑰痤疮多发于面颊部,也可见于口周、鼻部,部分可累及眼和眼周,临床表现为面中部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少数患者可出现赘生物(常见于鼻部),伴或不伴眼部症状以及主观症状如灼热、刺痛、干燥或瘙痒等。

2002年美国国立玫瑰痤疮协会专家委员会(American National Rosacea Society Expert Committee,NRSEC)根据不同部位、不同时期、不同皮损特点,将玫瑰痤疮分为四种亚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erythematotelangiectatic rosacea, ETR)、丘疹脓疱型(papulopustular rosacea, PPR)、肥大增生型(phymatous rosacea, PhR)、眼型(ocular rosacea, OR),很少有单独的眼型,往往为以上三型的伴随症状,且两种以上型别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可相互重叠。

1585641787.png

1585641788.png

1585641788.png

1585641789.png

本病由于发病部位特殊,常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活动造成影响,从而导致患者抑郁、焦虑和自卑,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由多因素诱导的 以天然免疫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为主导的慢性炎症所致。相关因素包括:基因易感性、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异常、血管神经功能失调、紫外线辐射、微生物刺激、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

皮肤屏障的破坏是玫瑰痤疮皮损加重的原因之一,角质层屏障功能紊乱导致一些刺激因子容易进入表皮和真皮,加重毛细血管扩张及炎症。有研究表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和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检测提示角质层含水量明显下降,经皮水分丢失(TEWL)增加,皮肤表面pH值上升,而皮脂含量变化不明显,但其皮脂构成比发生变化。上述异常在玫瑰痤疮患者的非皮损处也非常明显,而在皮损处则更为突出,提示玫瑰痤疮患者在临床上典型皮损出现之前便可能存在皮肤屏障功能的异常,这些异常可能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加剧。

玫瑰痤疮患者大多伴有皮肤屏障功能的损伤,而皮肤屏障功能的损伤也可促进玫瑰痤疮的发生与发展。通过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可以显著改善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症状。研究皮肤屏障功能损伤在玫瑰痤疮发生发展的作用,可为玫瑰痤疮长久有效的治疗提供更多依据与新的思路。


乐艳
乐艳 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