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妙
副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眼科
人工晶体发展史
3902人已读
随着白内障及手术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那什么是人工晶体,是怎么一步步随着科技进步开始越来越多功能的呢?
人工晶体从诞生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七十多年,从1949年第一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开始,手术技巧和人工晶体的材料,光学特性及各种黑科技的发明,让人工晶体呈现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繁华景色。
第一代ridley早期后房型人工晶体。1949-1954年主要的类型,是由英国医生Ridley完成的,长期观察,因术后严重并发症而被淘汰。
第二代和第四代前房人工晶状体。是现代前房型人工晶体的过渡。
第三代虹膜支撑型人工晶体。是1953-1973年常用的临床类型。但是植入后引起持续的慢性刺激及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率较高。
第五代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977-1992年进展最快。由于最佳的生理位置和角膜失代偿的发生率低,还能保持生理性瞳孔,白内障手术和人工晶体的发展都产生了快速的发展。
第六代囊袋内固定型人工晶体。在此期间,适应小切口需要的折叠人工晶体普遍应用,不断开发了新型人工晶体材料。这也是目前人工晶体的主流,我们目前应用的球面人工晶体,非球面人工晶体,多焦点人工晶体,散光型人工晶体,连续视程人工晶体都为囊袋内固定型人工晶体。
知道了这么长的历史,您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感觉幸运吗?现在的人工晶体测量工具,手术技巧,材料和光学特性,已经日臻完美,可以与您的手术医生一起协商最适合您的人工晶体,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本文是楚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