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孔镜解决“大”烦恼 —脊柱内镜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
这段时间,让常年愿意活动的87岁的高奶奶烦恼不已,原来腰腿痛的老毛病又犯了,但是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休息一下也许就好了,而这次左腿一直在疼痛,且无法缓解,作为以前经常登台唱歌的一名老歌唱家,这不能活动了怎么还有生活质量啊。辗转了北京几家医院,最终的诊断是 “腰椎管狭窄症”,并被告知,如果想解决腿痛的问题,就只有手术了。而对于一名87的老人,能否耐受手术就值得商榷了。这使得高奶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手术无法缓解腿痛的症状,而手术的话,能否耐受脊柱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呢?
那么,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呢?人体的脊柱是由椎间盘连接椎体,外面辅以强大的肌肉和韧带作为支撑而形成的坚强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所有器官都在“老化”或“退变”,如果这些肌肉和韧带松弛、拉长,进而引起腰部肌肉的疲劳而产生疼痛,久之就容易导致腰椎间盘的蜕变进而出现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的狭窄,如果再进一步的发展,压迫了神经就会出现腰腿痛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这个时候就会对您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该病症以50岁以上的人群常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对于腰椎管狭窄症,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都是为了缓解症状。由于该病症进展缓慢,一般不会危及患者生命,而且部分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可以不再进展甚至会有所改善,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考虑保守治疗。比如椎管狭窄的程度较轻,对日常的工作、生活影响不重者,可先行保守治疗,其目的主要是缓解疼痛症状及恢复功能。保守治疗的方法主要有牵引、按摩、理疗、针灸、腰背肌肉功能锻炼等,经过上述的一种或多种保守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症状在短期内可以缓解或不再进展。而对于腰椎管狭窄严重,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明显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且经上述的保守治疗3~6个月无明显缓解者,应该行手术治疗。目前认为,手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传统的手术方式主要有椎板开窗术、椎板切除术、椎间孔切开术、椎管扩大成形术以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等。 上述手术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多等,所以,对于高龄的患者,由于大多合并有多种内科疾病,所以,手术的风险相对较高。而对于高奶奶这样一位87岁的老人,显然进行这些手术方式并不适合这样一位老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末期。该手术是经过皮肤8mm的一个切口,通过植入微创的脊柱内镜而完成神经根的减压及椎间盘的摘除,是目前创伤性最小的脊柱外科手术技术。而且,近年来随着设备仪器的改良和光学技术的进步,该技术逐渐被应用于除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外的脊柱外科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由于该技术大部分是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这样就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需要全身麻醉的一些弊病,而且,也为很多不能耐受全身麻醉的患者提供了手术治疗的机会,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也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最大特点之一,除此之外,该技术还有创伤小、出血少、对脊柱的稳定性结构破坏小、恢复快的优点。一般情况下,术后3~4小时就可以在腰围保护下离床活动,这样就避免了老年人术后长期卧床可能并发的褥疮、坠积性肺炎及发生血栓的风险,而且,由于是局麻下手术,不用术前留置尿管,避免了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可能。
经过与高奶奶充分的沟通后,最终选择了经皮椎间孔镜的手术方式,术后即刻老人家的下肢疼痛症状就缓解,不久就离床正常活动了,老人家又恢复了爽朗的笑声。所以,经皮椎间孔镜的手术方式,由于其极其微创,患者术后恢复快,是目前治疗中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新的、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所以,中老年朋友们,出现了腰腿痛的问题不要紧张,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医生告诉您是腰椎管狭窄症,您可以考虑进行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下的神经松解术,“小”孔镜解决您的“大”烦恼。
本文是邹海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