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留现有视功能,青光眼定期监测很重要
2020年1月8日,36岁的蒋先生因近一个月来右眼视野明显变小来医院就诊,医生仔细询问了蒋先生的病史,发现他早在2012年9月就已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经过药物及激光治疗后直到2014年9月,病情都非常稳定,但此后,蒋先生因工作忙碌,并未来医院做过任何青光眼相关检查,只是配药回去用,直到近一个月来,出现了右眼视野明显变小,他才发现问题严重了,应该来看医生了。医生给蒋先生做了一些青光眼相关检查,发现他眼压升高,视功能也明显恶化,右眼视野已<10°。
蒋先生的经历不禁让人唏嘘,毕竟他还这么年轻就已经因青光眼致盲。我们都知道,眼睛是我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器官,一旦致盲就意味着再也无法欣赏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无法感受到亲人的笑脸,甚至无法感受到白天与黑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视力<0.02或视野<10°即可定义为盲,目前全世界约760万人被确定为双眼盲。根据世界范围内的调查,青光眼为排名世界首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
青光眼发病率高、危害大,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旦罹患青光眼,如果不及时进行医学干预,其造成的视神经损伤会持续进展,导致患者视野的持续缩小,最终致盲。遗憾的是,目前的医疗手段无法恢复青光眼所造成的视神经损伤,这也就是它被称为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的原因。而值得庆幸的是,通过早期、积极而科学的医学干预可以有效的延缓青光眼的病情进展,从而维持患者在有生之年有用的视力和视野。因此,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因青光眼发病大多比较隐匿,通常无明显症状,当患者的视神经损伤积累到很严重的程度时才会导致其主观的感受,但此时就诊往往已经为青光眼的晚期,残存的视野已经不多了,而在疾病的早期进行干预可以保护更多尚未被损伤的视神经,及早给疾病的进展“踩刹车”。
青光眼早期诊断固然重要,但对于已经确诊青光眼的患者,遵医嘱进行定期的随访及监测(行相关检查)以及及时的干预则更为重要。青光眼一旦确诊,就意味着需要终身随诊以监测病情进展并接受必要的治疗。目前针对青光眼的治疗手段主要为降低眼压,降低眼压也是当今唯一获证实的可以减缓青光眼疾病进展和保留视功能的治疗方法。但对于不同的青光眼患者由于存在个体差异,青光眼医生往往会对其治疗过程中制定不同的“目标眼压”,目的是尽可能地使患者在有生之年存留有足够生活的视力与视野。2016年,WHO提出了青光眼治疗及监测“关键2年”的概念,该理念认为,在确诊青光眼的最初2年内,应视病情发展情况行4-6次(平均每4-6个月一次)青光眼相关检查,例如眼压测量、眼底照相、视野、青光眼OCT(视神经检测)等,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且确诊超过2年的情况下,也应视病情发展情况半年-1年行一次青光眼相关检查以及时发现病情进展,及时干预。因此,青光眼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患者的耐心与医生的实时监控,只有医患通力合作,才能尽可能的使青光眼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使患者在有生之年仍能保留有用的视力和视野,不让蒋先生的悲剧再次重演。
本文是徐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