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保庆 三甲
张保庆 主任医师
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 医学影像科

小儿视力不好,很可能致盲, 家长的认知最重要

1383人已读

作者简介:白晓晶,女,1997年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山西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眼科医生。2019年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攻读眼科硕士学位。

主攻方向:小儿眼科。



每当一个婴儿的诞生,全家人都会非常的高兴。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父母发现孩子视力不太好,大多数人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到后来,孩子的视力越来越差,有的甚至变成了一个“盲童”的时候,全家人才感觉五雷轰顶,到处求医问药,殊不知,已经悔之晚矣!导致孩子的眼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的第一人,就是孩子的家长。


一提到儿童眼病,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这有啥呀?不就是近视眼吗?配一副眼镜就ok了。事实真是这样吗?


对一个有20多年工作经验的眼科医生来说,病人最多,效益最好,最能带来成就感的眼科疾病,毫无悬念当属白内障青光眼了。但是,我后来为啥选择小儿眼科进行研究生深造呢?这个问题被很多人问过,我也经常问自己,不后悔吗?


产生主攻小儿眼科疾病的念头,是在我初为人母之后。那段时间我在眼科门诊,不知为什么,对儿童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一看到孩子就会不由自主说出:“来,宝贝,妈妈看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沉淀,特别是对儿童眼病深入了解之后,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越来越清晰。


有一天,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查出来一只眼是近视,另一只眼是远视。我给她解释配镜只能让那只近视的眼睛看清楚,远视的眼已经成了弱视,很难达到正常视力了。孩子的母亲一听顿时感觉脑子一片空白......


我们知道,孩子出生后多为远视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也在生长,逐渐成为正常视力,也有可能成为近视(这个过程和身高的增长一样)。眼睛如果一直是远视状态的话,说明眼球没有正常发育,正常的视力就无法形成。


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及时发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其实还是有可能补救的。遗憾的是,大多数孩子错过了眼球发育的可塑期(一般12岁之前),后来无论在怎么治疗,也很难达到正常状态。


因为,我们的大脑有的特点,在视觉发育过程中“喜清厌糊”,只喜欢接受正常视力眼的信息输入,而另一只仍处于远视状态眼所形成的模糊信号则被大脑屏蔽掉了,久而久之,大脑的视觉中枢发育也受到了影响,无法恢复到正常,更不可能建立人类进化出的高级视功能---立体视(判断目标距离我们远近的能力)。


假如孩子这只远视眼能够被早期发现,从学龄前期就开始治疗,是完全有可能治愈,矫正为正常视力的。

可见能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决定孩子视力效果的重要因素。遗憾的是,许多家长疏忽大意,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视力变化,也没有意识到孩子视力不好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内疚和遗憾将不得不伴随终生……

几年前的一个孩子又一次深深触动了我。当时我参加下乡医疗队,更能感受到基层群众医疗常识的匮乏。家长说这个孩子不爱学习,坐不住,还不写作业。孩子外地工作的姑姑回家探亲发现他眼睛似乎有问题,带来咨询。检查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8岁孩子一只眼眼远视800度,另一只眼远视900度,(正常这个年龄最多远视150度左右)。这样的度数,远看看不清黑板,近看看不清书本,怎么可能会喜欢学习?


眼睛,这个为机体提供80%-90%外界环境信息的器官,可能是让一个天才成为庸才的罪魁祸首。而做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确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或者对眼部疾病知识的匮乏,失去了让孩子眼睛得到矫正的机会。


记住:最有可能发现孩子视力异常的人不是医生,而是家长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看不清自己不会说吗?


的确,对于有过正常视力的人来说,视力稍有下降就会有明显的感觉。但是,对于视功能就没有发育到正常的孩子来说,他根本就不知道眼前世界的真实模样,又怎么可能会有感觉不适呢?


对于这种现状,我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又能做些什么呢?梦想又一次坚定了我的信念,我愿做那孩子们的“第三只眼,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义务把这种眼球病变的可怕后果及时让儿童家长知晓,为孩子,为家庭,为社会贡献一份责任。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我发现问题的源头在于公众意识的误区。所有成人眼病疾病谱在儿童中全部存在,但治疗原则却有着天壤之别。拿最常见的白内障来说,成人手术解决问题,恢复视力,万事大吉。可是孩子呢,手术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之后的眼球发育,屈光矫正,弱视治疗,双眼视觉训练等,如果不能及时跟上,手术效果等于“0,或者说相当于“一个盲人”就此诞生。


温 馨 提 示


儿童眼病真不少,早期发现可治疗。预防“盲童”有办法,家长科普最重要。



张保庆
张保庆 主任医师
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 医学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