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胡庆刚 三甲
胡庆刚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立医院 感染病科

春季是传染病高发期,这份防控指南请收好!

9956人已读

春天来了,气温回升,春暖花开,正是大家外出踏青的好时节。当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做好春季传染病的防控。春季是各种流行性传染病高发的时期,比如:流行性感冒、水痘、麻疹、腮腺炎等,所以在春天我们要格外注意预防流行传染病。

如何才能健康的度过这个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呢?我为您带来相关科普建议,请您收好这份防控指南。

一.为什么春季传染性疾病多发?

春季万物复苏,病毒、细菌同时活跃起来,一些传染病也在悄悄地开始传播,春季传染病高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①气温变化莫测,忽冷忽热的气温变化使得机体调整失去了平衡,容易患病。

②病原微生物生长活跃,春季到来,万物复苏,环境中的细菌、病毒也随之进入活跃繁殖期,为疾病传播奠定基础。

③人体呼吸道粘膜屏障作用下降,春季气候干燥,人体缺水,呼吸道粘膜失去滋润,粘膜细胞脱落,屏障作用下降,导致呼吸道传染病多发。

④人口流动量大,捂了一个冬天的人们在春季纷纷走出家门,或外出打工,或到闹市交易,人口流动频繁,为病菌的传播提供方便。

二.如何防控春季常见传染性疾病?

1.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临床症状】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重症病例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等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但高发于老年人或者是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以及慢性病的患者或者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防控建议】

1. 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必要时进行消毒。

2. 使用流水勤洗手。

3. 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

4.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5. 外出佩戴口罩!正确、科学佩戴口罩,不仅能有效的阻止新型冠状病毒,同时也能很好的阻止流感病毒。

6. 接种疫苗,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

2.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传播,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用具传播,如玩具、文具、门把手等。主要在冬春季发病并且该病传染性强,极易在托幼园所和学校内引起聚集发病

【临床症状】早期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咽痛等前驱症状。皮疹首先出现在头部和躯干,逐渐波及四肢,初为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并发展为疱疹。疱疹后1-2天,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周围皮肤红晕消失,再经数日痂皮脱落。同一部位常可见斑丘疹、水疱、结痂同时存在。

如不出现并发症,可在2周左右自愈。青少年和成人患水痘后出现重症水痘和并发症的风险高于儿童。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防控建议】

1. 发现自己或孩子出现发烧、出疹等不适症状时,应考虑去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就诊时请佩戴口罩。如确诊为水痘,应居家隔离治疗,防止传染他人。

2. 隔离期直至水痘疱疹全部结痂为止。

3. 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3.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是由流腮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猴儿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疼痛为临床特征,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该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常见,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且能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

【临床症状】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肌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1—15岁儿童多见,尤其以5—9岁儿童最为多见。

【防控建议】

1. 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手段。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室内多通风;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疲劳。

3. 避免与流腮病人接触;避免在流腮流行期间去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流腮病人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给他人。

4.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4~7月和9~12月为高发期。由于它传染性强、隐性感染者多、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常产生暴发或流行现象。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临床症状】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尤为易感。

【防控建议】

1. 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接种的同时也可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2. 在流行季节和地区,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和手足口病患儿接触。

3. 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勤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

4.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关注孩子体温变化,时常查看口腔、手及足底等部位是否有皮疹,体温有没有变化,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应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胡庆刚
胡庆刚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立医院 感染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