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检发现肺结节该怎么办?
肺结节,指小于3厘米、密度较肺实质增高的病灶,根据密度情况又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GGO、pGGN)、混合型磨玻璃结节(也称部分实性、亚实性结节、mGGO、mGGN)、实性结节三种。临床中,通过胸部低剂量薄层CT发现的肺结节90%以上都是良性病变而不需特殊处理或仅需随访观察就行了,有一部分肺结节需要手术或通过一定时间的随访观察来确定是否需要手术,具体需要专业的胸外科医生经过仔细了解病情并看片后决定,特别强调要在经验丰富的胸外科医生处就诊,因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看CT、判断性质、手术、印证术前判断,长期工作积累了最真实的第一手经验。
一般来讲不同的结节有不同的处理策略:
*对于实性结节
⑴低风险人群<6mm(5mm或更小)的实性结节,无需特殊处理及随访;临床高风险人群<6mm的实性结节无需全部常规随访。若结节虽<6mm,但形态可疑、位于上叶,或两项均符合者,应该在第12个月时CT随访。
⑵临床低风险人群发现6-8mm孤立的非钙化实性结节,推荐根据病灶大小、形态和患者意愿,在6-12个月时进行第一次随访。在多数情况下,随访一次就足够了。如果病灶形态出现可疑征象,或不能断定其是否稳定,6-12个月后需再作一次CT随访。高风险人群6-8mm的孤立实性非钙化结节,推荐在6-12个月间进行首次随访,在18-24个月时再次随访。
⑶直径大于8mm的孤立性实性非钙化结节,应建议3个月随访,同时结合正电子放射断层(PET)和CT(PET/CT)、手术或穿刺获取组织标本,或选择上述方法的组合;须依据病灶的大小、形态、伴随疾病,及其他因素对随访方法进行适当的选择。
⑷<6mm的多发实性非钙化性结节,推荐不需常规随访。这种大小的小结节常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碰到,且通常是良性的。高风险人群可以考虑12个月后,进行CT随访。(注意:本推荐意见是假定为没有已知或怀疑的原发肿瘤,即没有肺转移的原发病灶。临床上有感染证据的患者,及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考虑活动性感染,短期随访为宜。)
如至少有一个结节直径≥6mm的多发实性非钙化性结节,推荐约3-6个月随访;之后根据风险因素评估,可选择在18-24个月时进行第二次扫描随访。如出现一个较大或多个可疑结节,应采用针对孤立结节的指南进行处理,如前述。在这种情况下,转移病灶依然是首先考虑的,尤其是当结节的分布以外周和/或下肺野为主,且结节的大小不等。
*对于纯磨玻璃结节(pGGN、pGGO):
⑴<6mm的纯磨玻璃结节,不推荐常规随访。因为小于6mm的磨玻璃结节非常多见,我们不推荐对每一例患者进行CT扫描随访。但是,对大小接近6mm、形态可疑、或伴有危险因素的情况应该进行2-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每1-2年一次随访。
⑵对≥6mm的纯磨玻璃结节,首次发现后推荐在6-12个月进行随访CT扫描,之后每1-2年随访一次,至满5年或更长时间。较大(≥8mm)及出现空泡征、分叶征、支气管含气征、毛刺征的病例建议3个月进行首次随访。
*对于混合型磨玻璃(也称部分实性、亚实性)结节(mGGN、mGGO):
⑴<6mm的单发混合型磨玻璃结节,不推荐常规随访。对大小接近6mm、形态可疑、或伴有危险因素的情况应该进行2-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年度随访。
⑵≥6mm的单发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其实性成分直径<5mm者,推荐3-6个月随访CT,之后每年随访一次、至少满5年甚至更长时间。
单发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其实性成分≧5mm应考虑在3-6月短期随访CT,以评价结节是否仍存在。结节的形态出现特别可疑征象,如边缘分叶或含有囊性成分、实性成分增多,或实性成分>8mm,推荐PET/CT,活检,或手术切除。
⑶<6mm多发混合型磨玻璃结节,若病灶在3-6个月首次随访CT后保持不变,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约2-4年或更长时间的年度随访、以确定其稳定性。
在多发混合型磨玻璃病灶中,如至少有一个结节≧6mm,处理方案应该基于最可疑的结节而定。若结节在3-6月依然存在,则要考虑多发的原发性腺癌。多发混合型磨玻璃病灶患者,病灶≧6mm,应以最可疑病灶(未必是最大的病灶)来决定处理方案。
本文是陈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