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前小孔的秘密

耳朵前小孔:是胎记?还是其他的?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会像欣赏艺术品一样仔细斟酌自己的孩子,而就在这斟酌之中,有时候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耳朵前的小孔。但没有医学知识的父母却不知道这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胎记、有些甚至迷信的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因而在不知不觉中耽误了治疗。今天我就以一个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的角度给你讲解------耳前小孔的秘密;
一:案例分析
此为一种名为“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疾病,为第一、二腮弓在耳廓原基生长过程中闭合不全所遗留的残迹。换言之就是耳朵的根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没有完全生长好,所残留的一个痕迹。这种病有遗传倾向、多发于女性(男女比例:1:4)、单侧多发,双侧亦可见。
二:疾病表现
这种病可表现为终身不发病,长期为当前状态,有时候挤压小孔可有灰白色粉刺样物质溢出;但更多的表现为小孔周围、耳周的红肿、剧烈疼痛、流脓的炎症表现不适,且一旦发生有反复发作、愈演愈烈的倾向。

三:疾病的治疗
目前的治疗指南中认可的治疗方案为:如果长期不发生炎症感染,则可继续观察,一旦发生感染,则行抗感染治疗,形成脓腔后在必要时行脓肿切开引流,并在炎症完全控制一个月后行手术切除。就我从医路途中观察到的病例而言,我总结出患者及家属最顾忌的三个问题:美观、复发、麻醉方式;就此我对这个治疗指南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1.我们需要查看小孔的大小,如果十分小或者表浅,可先予以观察,一般来说这种病例的感染几率不高;如若发现小孔较大或者较深,最好选择在未感染发炎前手术切除。原因如下:
a.没有感染的瘘管,我们做手术切口一般为下图中里面较小的红色梭形切口,这种切口小,恢复快,如果加上良好的缝合技术可以让疤痕非常小,几乎看不出来;如果是感染后的瘘管,则需做外侧较大的梭形切口,甚至更大都有可能,需根据感染时感染的面积及瘘管在面部的走形方向和范围来确定,这样做出来的切口就较大,疤痕亦随之增大。
b.此病在皮肤内为一盲管,即终末端为封闭的管道。未感染时其完整性较好,方便一次性根治,复发几率小;感染后其完整性可能中断,术中有残留可能性大,一旦残留,再发感染的可能性很大,二次手术切口会更大,疤痕亦随之增大;
c.感染后的伤口,周围组织会瘢痕化(即感染后伤口较原来组织硬),手术切除时较未感染伤口难以分离,切除时难度加大,无形中会导致伤口不规则(伤口不规则会导致缝合后伤口疤痕大);


此图为感染后瘘管术后伤口,从中可以看出切除面积较大,已经对耳廓形成牵拉,可能导致耳廓畸形;
2.查看小孔所在的位置:如在耳前可先观察,如在耳后或者耳廓上则尽早手术切除;因为这些位置的耳前瘘管发病率不高,手术难度较大,一旦发生感染再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且切除范围较大,可能影响耳廓外观造成耳廓畸形。
3.可以尝试挤压小孔,如果能挤出分泌物,或者伴有臭味,及早手术切除;
4.麻醉方式:本手术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但对于小朋友而言,很难配合局麻,临床中很多家长则难以接受全麻(其实目前全麻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对小朋友损伤甚小)。可临床中很多家长心里还是接受不了。所以在此我的建议如下:如果孩子较小,又不想做全麻手术,注意保持面部干燥清洁,勿搔抓瘘管,减少其感染几率;孩子较大,能配合局麻,则可选择局麻手术;一旦发生感染,尽早手术,必要时全麻进行;
本文是洪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